南宁市武鸣区:长效脱贫看后劲 扶贫产业筑根基
时间:2020-06-28 11: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扶贫,是人民群众在长期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脱贫根本之道。产业要发展兴旺,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既是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攻坚战,又是培育市场、打造产业链的持久战。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抓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实行扶贫产业差异化奖补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帮扶,铆足发展后劲。
在差异化里做到全覆盖
武鸣区府城镇永共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少产能低、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全村共824户2832人,共有贫困户142户518人,被自治区定为“十二五”贫困村。
“我们这种植有柑橘、哈密瓜,还有新引进的品种凤梨释迦、红宝石青柚。”驻永共村第一书记李金云介绍,在干群共同努力下,永共村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各种具有差异化特色的产业,建基地、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永共村已脱贫129户487人,贫困发生率为1.11%。
永共村所在的府城镇,是北回归线经过之地,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有了好的禀赋,农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永共村的党员能人示范带动,专心专注发展水果种植,以点带面促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当好先锋、打好头阵。目前,永共村的党员创业户10户,党员示范棚50个,致富能人49人,“哈密瓜屯”“杨梅屯”等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明星”村屯在永共村相继涌现,实现了“创业一户、带动一片、辐射一村”的目的。
永共村党支部书记梁干祖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们这儿的哈密瓜,清甜、嫩脆,而且价格实惠,非常适合大众消费。”梁干祖说,永共村的大棚哈密瓜种植面积达600亩(1500个),覆盖全村贫困户25%以上。
2016年,永共村成立了盛丰大棚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及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方式助推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全镇已发展3000多个大棚,面积1500亩,产业总收入达4800多万元。
据统计,永共村全村总面积约960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0亩,“3+1”特色产业为“柑橘+甘蔗+水稻+大棚哈密瓜”。其中,除了哈密瓜,永共村的甘蔗种植达1700亩,覆盖全村贫困户45%以上;柑橘种植达1000亩,覆盖全村贫困户70%以上。
产业强根基,带来新希望。近年来,武鸣区还联合科研单位共同建立特色基地,大力发展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截至目前,武鸣区已建成35个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贫困村产业示范园覆盖率达100%,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4.9%。
在传统产业里做出“龙头产品”
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是武鸣区“十三五”重点推进的贫困村,早在2016年底就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打造出“长古香丝米”等区域性知名扶贫产品,产业产能初具规模,在“造血式”扶贫开发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忠党村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常规香米种植历史悠久,所产香米清香可口,“没菜也能吃三碗”,在武鸣当地小有名气。
秦培钊是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2015年开始到忠党村任第一书记时,他就明确了工作思路就是在选准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本地特色产品的品质,挖掘出本地香米生产的潜能,形成香米产业优势。
近年来,忠党村成立全村所有制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水稻烘干机车间1500平方米、育秧大棚600平方米、育秧生产线一条,采购一批农机设备;建立配套的生产体系、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为合作社农户提供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机械防治以及收割烘干、产品销售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为提升香米的市场竞争力,忠党村的合作社还注册了“长古香丝米”品牌,探索合作社安排生产表、农户按单生产、电商网络销售的运营模式。
“目前,已有600户农户通过挂靠、加盟、入股等形式参社,土地面积达到2000亩,去年实现村集体收入7万元。”忠党村党支部书记卢怀初说。系列措施的落实,推动了该村香米种植的产业化发展,香米种植可实现亩增收300元以上,不仅带动了全村3000亩水稻全面更新品种,还带动了香米种植向周围村屯辐射扩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