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食厅:陈君石院士谈此轮北京疫情反复对食品行业影响
时间:2020-06-23 00: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自6月11日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响应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关切,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收集了行业人员近期关注的问题,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执行主任严志农博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就关键问题进行了线上交流,陈君石院士分享了他的看法与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议食厅》栏目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报道。 严志农: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海鲜产品经营区域被确定为这次北京新冠病毒疫情的发源地,为什么问题又出现在海鲜批发市场? 陈君石: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不单单是海鲜市场,很多农贸市场的卫生条件比较差。当卫生条件较差的时候,病毒存活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另外,农贸市场的人员来往不但很密集,而且频次也比较高,因此接触就比较容易。新冠肺炎传染的途径是很清楚的,一个是飞沫,一个是密切接触者。也就是说,你接触了一个病人或是病人的飞沫,或者是飞沫掉到了什么地方,你接触到了就被传染了,像专家们讲的抠抠鼻子、擦擦眼睛就传播了。毫无疑问,在农贸市场是具备这样的传播条件。这是由卫生条件和人员流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严志农:此次疫情,最早的报道是处理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阳性,您认为三文鱼是造成此次疫情的原因吗?如果不是,到底什么才是可能的原因呢? 陈君石:我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呢?人传人应该是主要的,不可能排除。没有追踪到最初是那个病人传播(源头)的,可能这个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传给比较敏感的人之后导致其发病了。不能忘记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必须要有部分病毒进入人体,这主要通过呼吸道,然后在人体里面病毒生长、繁殖,到了足够数量这个人就发病了。通过飞沫传播或者是与病人的密切接触传播,都需要有一定量的病毒。 关于三文鱼,我觉得水产专家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我很同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重点研究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曾令兵先生认为,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现过通过鱼传播给人类的传染性疾病,包括冠状病毒的疾病,像过去的SARS、MERS和这次的新冠肺炎。鱼不可能是宿主或中间宿主。所以他认为,这次检测到新冠病毒阳性的切割三文鱼的案板,或者说之后可能发布三文鱼也被检测到新冠病毒阳性的话,那么它是被污染,而不是被感染,污染和感染是两码事。 就现在的证据而言,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目前并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三文鱼或食品是这次新发地新冠肺炎暴发的源头,或者说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开始的病人是由于接触了三文鱼,或者是吃了三文鱼而发病的。 严志农:在一些海鲜市场里面,有一些冰鲜或者冷冻的条件,新冠病毒在肉类包括三文鱼和其它的牛羊肉上能够暂时生存,但是能够存活多长?虽然它不繁殖,但是它能在上面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话,就有可能通过接触然后传播到人体,有这种可能性吗? 陈君石:应该说可能性不太大。在冰冻的条件下,在湿冷的条件下,在新发地这样一个潮湿、阴冷的情况下,病毒的存活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有的专家也说了,可能会有好几个礼拜,甚至一个月、两个月都是有可能。当然三文鱼绝对不会在新发地市场里面待这么久,所以不会有那么长的时间。存活是传播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有足够的病毒量才能感染人。 严志农:现在全国好多地方都在做三文鱼的下架,还有一些对肉类产品进行的大量检测,认为检测合格以后才能够销售。您认为这样一种方式有没有科学的依据? 陈君石:我觉得这里面包含几个问题。一个是检测的问题。如果是从保护消费者出发,对食品的原料不管是水产、肉类或者蔬菜进行广泛检测,我觉得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前面已经讲到,不大可能通过食品感染人,没有必要大量地去检查食品来预防感染,检测合格后才能够卖。这会浪费大量资源。但是现在在新发地市场进行的大量检测的目的不一样,不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而是做调查研究,看看能不能通过大量数据的积累,分析出疾病传播的来源和传播的途径。 回过头来讲北京现在的情况,也是不建议生吃。其实我们讲究卫生操作规程和饮食习惯,如果按照一般的卫生操作规程来运输、销售、制备、烹调、食用三文鱼,应该说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也不会增加新冠肺炎传播的风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