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及包装被新冠病毒污染可能性低 清洗是最好卫生手段
时间:2020-06-21 13:5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6月20日讯(记者 朱国旺)6月19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微生物实验主任李凤琴表示,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专家表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及包装只是存在可能性,通过清洗、加热等方法可以消除污染。
食品及包装材料存在被病毒污染可能
6月19日下午,北京市第126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李凤琴表示,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目前为止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现在在环境当中也检出了病毒,是有可能被污染。
在6月20日第127场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李凤琴表示,世卫组织明确,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发现通过食物传播新冠病毒的报道。包括海鲜在内的所有食物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存在被污染的可能。新冠病毒污染了食品或食品包装材料之后,其表面不能繁殖的。新冠病毒常温下存活时间较短,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不能排除低温冷藏食品和包装材料作为新冠病毒载体造成病毒污染环境并引起传播的可能。检验检疫是发现新冠病毒有效手段。为了防止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当前加大各环节的监管力度,非常重要。
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感染防治专家、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高斌博士表示,当所在环境有病毒的时候,物品,包括食物也有可能被病毒污染,可以在传播链条形成接触传播。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与食品及其包装暴露环境的方式、频次、病毒浓度等因素有关,也与环境温度、湿度,包装材质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材质表面,病毒存活时间是不一样的,像铜质材料,病毒一般只能存活三四个小时,而纸质材料,病毒在其表面能存活一天左右,病毒在不锈钢上存活48小时,在塑料上存活72小时。这些结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21°~23°C,相对湿度40%),在实际环境中应谨慎解释。不过这些结果对于日常环境仍有很大的参考意义。通俗上理解,包装上污染的病毒不能长期存活,人们不太可能从食品或食品包装中感染COVID-19。这也是为什么各国目前没有采取限制物品流通的政令的原因。
高斌表示,食品是否被污染与生产、储存、运输各个环节有关,因此如果食品安全体系各个环节管理到位的话,采用现代质量认证体系生产的食品及其包装被污染的可能性其实很小。没有采用工业化食品卫生标准的生鲜食采储、销售单位和零食摊点可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改善个人行为有利降低风险
对个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食品或者包装污染?高斌表示,食品及其包装是否会被病毒污染关键还是与人的行为有关。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宿主还是以人为主,因此通过改善行为习惯,可以防范食品污染。
高斌指出,一是生病(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期间不要从事食品加工、贩卖、运送等工作,也尽量不要去超市、集市购物;二是政府主导(培训、监管)、公众参与多方位鼓励食品加工环节提高卫生水平,如对餐饮零食摊贩,可以提醒和建议店主采取措施提高卫生水平,重点是手卫生和环境卫生;三是减少与食品不必要的直接接触,如在菜市场待售食材按品质分级,等级内质量均等,要减少挑挑捡捡;四是在支付环节,提倡使用无现金支付,减少接触机会;五是购买环节如果手接触公众频繁使用的公共物品(购物车、零钱等)后,即刻进行洗手或用含醇手消液进行卫生手消毒。另外不要忽视食品保质期和食品包装的完整性。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为了降低风险,建议购买食物时尽量不要接触生鱼、生肉等。
消除污染,清洗是首要手段
如果怀疑食品被污染,高斌提出三种方法来日常消除:清洗、加热和消毒。
他首先推荐的是清洗,这是一种最方便、效果很好、对环境也没有破坏的方法。高斌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充分的清洗对减少病毒传播是非常有效和可靠的。在清洗生鲜时最好使用流动水。一般讲,先洗去泥土等污染量大的污物,然后换水泡上几分钟,再洗一两遍就可以了;餐具油污量大时,可以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洁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