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实现脱贫到振兴的华丽转变(2)
时间:2020-06-17 18: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不断加快,会宁县立足区位优势,坚持因势而动,顺时而为,把产业脱贫、产业富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思路、主抓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作为实现全县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与此同时,县上按照产业富民先行先试的思路,不断坚持在实践中深化探索,在探索中力求突破,着力依托草畜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行乡村旅游,突出地域特色整体推进塑料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如今,米粮川上、苏堡塬间、大沟深处,从“聚点成片”到“以点带面”,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生机蓬勃,遍地开花,渐成体系、日益壮大。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巩固脱贫成果,还是要靠发展产业。
会宁县八里湾乡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主抓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把持续培育特色安格斯肉牛养殖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首要渠道,通过不断创新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改良特色养殖品种,切实提升脱贫质量。
这个乡的苟川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脱贫,以项目实施夯实贫困户产业发展基础,2018年成立的会宁县苟川村安格斯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党支部+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现在养殖场养殖规模已经达到89头,其中新生牛犊26头,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村党支部副书记丁亚兵告诉记者:“对没有饲养能力的农户,我们动员到我们村里的牛场做代养,这样既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又能享受国家的产业扶贫政策。”这个村的养牛场发展代养户20多户,新颖独到的方式为全村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现在,安格斯肉牛产业也越来越好,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牛”气了。
奋进赶超,实现脱贫大梦想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铁铮铮的誓言,也是沉甸甸的承诺。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如何迈的坚定,踏的稳重,走的健远,成为会师儿女千辛万苦、上下求索的艰难探索。会宁县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和“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要求,围绕"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一业领先,三业并进”的发展思路,依托全膜种植稳基础、黑膜洋芋抓片带、药材蔬菜增效益、牛羊养殖鼓腰包,持续强化产业致富引领,并不断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县上按照三张主打牌协同发力的模式,倾力打亮“金色教育牌”,全力打好“红色旅游牌”,着力打大“绿色产业牌”,会宁独具特色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会宁脱贫攻坚的一泉活水,一股力量。
位于大沟深处的厍弆村,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也是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几年,全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合作经营新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企业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户入股,按照“园区化建设、有机化种植、三变式运营、认领式参与”的思路,以“党群创业互助协会”为统领,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1200座有机蔬菜塑料大棚分给300户贫困户,每户4座棚,实现了户户有增收渠道,家家有致富产业。同时,厍弆村还柔和了大沟深处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突出50多个古堡的“荒”、百年学窑的“情”、田园果蔬的“绿”、农家茶饭的“香”,乡野风光的“淳”,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发展公益乡村旅游,逐步探索出了以“杏花”为主题,以“挖掘深度贫困地区资源”为内涵的“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乡村公益旅游”路子。如今,大沟深处杏花村的名字早已响彻陇原大地,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奋进赶超的典型范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