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实现脱贫到振兴的华丽转变
时间:2020-06-17 18: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20年3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会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会宁,从此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多少代会宁人的希冀与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筚路蓝缕,征途漫漫。
这是一次充满艰辛的化蛹成蝶;这是一篇饱含梦想的铮铮誓言;这是一段决战决胜的从头跨越。
会宁,曾经“苦瘠甲天下”,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贫穷、落后是人们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沉重记忆。
会师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之战中,会宁人民发扬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红军会师精神,对症下药找良方,精准施策拔穷根。如今,这里项目建设如雨后春笋,产业发展遍地开花,群众收入连年倍增,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巩固提升,破解时代新课题
脱贫攻坚是“百年目标、全党使命、中国承诺”。
2019,是会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完成7585户34098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任务,实现6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任务,至此,真正摘掉了扣在祖祖辈辈头上的深度贫困帽子,这是会宁最值得骄人的成绩。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随着会宁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决胜深度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全县剩余未脱贫的3个深度贫困村,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基础落后,脱贫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返贫率也高,是真正“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继续保持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斗志奋勇争先,如何啃下最后深度贫困的硬骨头,如何打通通往深度贫困最后一公里的道路,成为摆在全体会师儿女面前一道新的历史课题。
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眼下,会宁县正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 “四不摘”要求,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
从中川油菜花海田里眺望,在大沟深处杏花村中游逛,到头寨果园行间体验丰收的喜悦。这几年,会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头戏抓好抓实,不断打好主动仗,唱好主旋律。围绕产业富民先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围绕政策扶持引领,让群众增收的腰杆硬起来,围绕项目支撑带动,让人民增收的路径畅起来。
政策牵引,打通发展主动脉
“聚焦深度贫困”,以政策牵引为主线,持续增强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意识,这是打好打赢深度贫困战的基础和前提。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深度贫困的堡垒,越要牢固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越要牢记职责使命,对照目标任务,正视存在问题,以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的姿态保持战胜深度贫困的自信和担当。
日前,会宁县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动员大会,这是会宁县举全县之力、全面吹响向深度贫困进军的冲刺号令,标志着全县坚决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总攻的时刻已经到来。
塔寺岔村是汉家岔镇唯一的未脱贫村,也是会宁县仅剩的3个未脱贫村之一,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548人,目前累计脱贫134户50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16%。
今年以来,按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推进要求,县上实行了挂牌督战工作机制,紧盯目标任务,坚持把“紧盯达标不放松,确保效益增收入”作为全村脱贫退出的总攻要求,理清产业覆盖达标和效益的问题,明晰政策帮扶举措,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我们村把脱贫摘帽作为头等大事,全村坚持三位一体,实行战前总动员。”塔寺岔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宝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实现脱贫,首先要争取基础道路建设,全村在2020将近硬化11公里硬化道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其次是进一步加大养殖产业发展力度,确保有稳定增收渠道。”
据了解,会宁县在强力推进各项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地实施中,还以“一户一策”为抓手,积极开展已脱贫户“回头看”工作,不断健全稳定脱贫长效工作机制,全力做到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坚决防止返贫退贫,同时有力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产业为基,夯实致富新路径
富民特色产业,是会宁农民稳定脱贫的“压舱石”、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持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