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天造酒业张帮红:以匠心酿酒,用品质敬人(2)
时间:2019-04-07 22:0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中国酿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粮食经制曲酿造的白酒始于唐宋。而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至元、明期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经在茅台地方陆续兴起。当时的酿酒技术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工艺。 天造酒业的各种酒品牌 到了明末清初,仁怀茅台地方酿酒业达到了村村有作坊。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极大地促进了茅台酿酒业的发展。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烧坊达20余家。今張帮红之五世祖张建芳(高氏)酿制酱香茅台的烧坊就是其中的一家。 为了与其它烧坊所产的茅台酒区分开来,张氏人家所产茅台酒冠名为“张氏茅台”。 张建芳烧坊,中等规模,酿造工艺与其它烧坊相同,均利用茅台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工艺酿造。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建芳是一世祖张先的第五代子孙,随其父张问明由遵义杨柳街迁居于仁怀县茅台区戴家坪,家有三兄弟,建芳行三,两兄购地外迁,建芳仍留戴家坪守祖。 重阳下沙 后来,张建芳向茅台当地人请教,慢慢学会了酿酒技术,也积攒了点儿本钱,就在茅台戴家坪买田置地,兴建烧坊。在张建芳的精心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火红,所产“张氏茅台”远销川黔。 张建芳烧坊,历经八代人传承发展,到了张荣科这一代,酿造工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烧坊规模发展到10个酒甑烤酒,雇佣工人十几名。而张荣科也因酿酒发了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张荣科家虽然有吃有穿有钱用,但并非靠剥削所得,而是世代均靠酿造酒致富。张荣科家富裕后,没忘记贫困的父老乡亲。逢年过节,常常将自己酿造的“张氏茅台”酒送给乡亲们喝,此外,还常常出资帮助当地群众搞修桥修路等公益事业。 1935年3月15日,红军进占仁怀县,17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剿”红军于遵义的美梦。红军渡过赤水河后,就分布在茅台戴家坪一带群众家中住宿。当时,在张荣科家的堂屋里、檐坎上也入住了不少红军。张荣科家主动端出自家酿造的茅台酒给红军喝,有的红军还用茅台酒疗伤、擦脚,即使不喝酒的,也用竹筒带上一壶备用。后来,曾三将军回忆:“为了治疗长征和战斗途中留下的脚伤,会喝酒的,都感受到了茅台酒的清香,不会喝酒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擦脚活血,舒舒筋骨……” 茅台酒为红军疗伤治病的故事,成了红军将士若干年后对茅台镇及茅台酒的悠长回忆,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1952年,仁怀县人民政府从茅台20余家烧坊中收购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坊,注册了“贵州茅台酒”这一地标品牌,茅台酒才有了正式“户口”。而没有合并的其它烧坊,仍然在生产茅台酒。由于没有“户口”,这种烧坊生产出来的茅台酒,当地人俗称“散茅台”。 忙碌的包装车间 張帮红,是张文科的曾孙。青年时期,因受地主成分牵连,未上完中学就失学在家。他一边跟着家里人干农活,一边学习传统酿酒技术。1996年,他荣获贵州省一级调酒师称号。 为承传张氏古烧房传统酿酒工艺,他独立门户,给自己承传祖辈酿造工艺生产的散茅台注册了品牌、成立了公司。产品最初命名为“帮红酒”,后因张氏散茅台顺其自然而生产,2009年更名为“天造酱酒”,生产该酒的公司由原来的“帮红酒厂”更名为“贵州天造酿酒集团”。 自此,天造酱酒就成了贵州天造酿酒集团生产的主打产品。 以匠心守初心传品质酿传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用科学研究说话 忘不了3A有益改善记忆获多方证实
- 下一篇:北京节后蛋价菜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