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板车到上市企业,克明面业写下“地摊经济”传奇
时间:2020-06-09 10:5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庚子年。这一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遭遇的诸多意想不到,或许是大多数人余生都无法复制的集体经历。 这一年,大家也不会想到,被疫情暴虐数月亟待复苏的国民经济,会把“地摊经济” 当成了复活的第一根稻草。 “人间的烟火” “中国的生机”,政府给了地摊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释放空间。 犹如,我们不知道天上飘着的哪一块云彩会下雨。谁也无法预言,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地摊经济,又会催生出多少市场经济中的传奇个体? 毕竟如今,我们身边不少家喻户晓的王牌企业曾经就是从地摊经济起家,顺应潮流,成长为行业翘楚。中国挂面第一股——克明面业就是这样积健成雄。
小板车吆喝,克明面条在村巷中诞生 克明面业创始人陈克明,在做面条之前是一名技艺精湛的木匠。1983年,一场意外导致他失去两根指头,剥夺了他养家糊口的木工手艺。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思变改行,拉着小板车,走村串巷卖起面条。
在此之前,为了生计,他收过破烂、摆过地摊,艰难困顿的日子里,他为了活下去,把生活带来的所有苦累都照单全收。 萌生做面条的念头,源于陈克明在街头的一个偶遇。1984年的一天, 他去一家粮油店买米,见到几个顾客在询问有没有上海的面,店主说只有本地的面,顾客很失望地走了。陈克明寻思,为什么本地面没人吃?较真的陈克明试图从中寻找机会。 至暗时刻,人心里更要有光。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陈克明是一个对未来永远怀抱希望的人,这种性格是命运对他的馈赠。在并不以面条为主食的湖南南县,陈克明尝试着拿起擀面棍,买了台手摇机,开起了面条小作坊。 因为没有技术和经验,第一锅面条做出来,全糊了。陈克明开始拜师学艺、看书琢磨,从拌料配比、水分含量等反复摸索,两三个月后,他终于做出了合格的面条。一天不超过200斤的产量,他推着板车在大街小巷吆喝叫卖。 最好的面粉,最佳的诚信 上世纪80年代,面条毛利很低,面粉两毛钱一斤,面条是2毛5分钱一斤,赚五分钱的差价,20%的利润率,还包括人工费。 过去的木工经历,让陈克明具备了很好的动手能力,很多机械设备都是自己改造升级,这为他节省了很多成本。手摇机太辛苦,他装了一个电机;买不起完整的设备,他就把废旧的设备拿出来自己改造,烘烤面条。
当时许多同行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面粉都是最差的,甚至是做不成包点的、霉变的面粉。陈克明反其道而行之,只买市场上最好的面粉做面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克明是有心人,一边做买卖,一边研究,拌料配方、煮面时长、口感等。生意在他的琢磨中慢慢转好,陈克明面条在南县悄然扎根。 当时,陈克明还做了一件别人没有做的事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品牌。那时候面条都是用报纸包着,因为报纸便宜,但是报纸包着不好识别。加之经历了几次面条并不是自己生产,却遭到客户投诉的尴尬。陈克明就雕了一个章,刻着“陈克明面条”,盖在纸上面,陈克明自己也没想到一个蜚声全国的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不仅如此,陈克明还向顾客大胆地承诺,如果面条有杂质、断条、糊汤等质量问题,都可以包退包换。正是这份经营生意的诚信,让克明面业在迈过一道道难关后,始终还是顾客心中那个信得过的品牌。 品质追求缔造“挂面王国” 凭借着一股痴迷劲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陈克明面条开始一步步走出南县,迈向全国。2012 年,克明面业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成为中国挂面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
从当初沿街叫卖的个体户,到现在的克明面业,陈克明专注的36年,创造了一个挂面王国。如今拥有湖南南县、长沙、湖北武汉、河南遂平、延津、新疆乌鲁木齐全国六大生产基地。 创立以来,一直深耕主业挂面,专心做好一碗面,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并先后获得“湖南省质量管理奖”“湖南省食品千亿产业突出贡献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众多殊荣。 如今,走进克明面业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大部分生产程序都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