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落地需要“永动机”
时间:2020-05-29 17:1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文/秦峰 独立美食家 每逢佳节,亲友10人围桌而席,一锅热气腾腾的老母鸡汤往往是压轴大菜。而两条鸡腿的归属,总是那么扑朔甚至无解。 我们是文明而又含蓄的民族。不论是只吃摆放在自己面前食物的用餐礼仪,还是谦让式美德,都无法让这两条鸡腿自己跑到我们的碗里。 “中餐分餐”,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这个话题似乎只在每一次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才会被讨论,却又一次次无疾而终。 那么,影响“中餐分餐“落地普及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上,公筷公勺、大盘分餐、自助自取等等都是对分餐的思考和措施,虽没有强制力但很容易让人不悦,毕竟不是内生的自我驱动,毕竟没有人会希望吃个饭还要被强行改造。 难度不言而喻,分餐不仅仅是食品卫生的问题,更是需要思考和重建既存饮食习惯的一场变革,或者说是对中华饮食文明精髓的复刻和致敬。 中华古典分餐美学渊源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横截面,我们会发现,分餐制是中华饮食文明的固有传统。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名画——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五段全卷里的每个人物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妙馔食物,各自摆盘,一人一份,界限清晰。
而另一幅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描绘的老柳古槐下的高级茶饮,案上的盘碟酒卮也呈现一人一套、美且有序的画面。
在更早的龙山文化、殷墟文化考古现场也发现一些食器残片,比如陶鬲,它的容量只够一人一餐食用,能推断出数千年前,人们早已实行一人一鬲的分餐了。 更具盛名的鸿门宴描述,项王、项伯向东而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5人一人一案。分餐制无疑了。 中国的古典文化礼仪与分餐制美感并不违和,而分餐制亦成就了中国饮食美学的最高境界。 “分出来”的不仅仅是精致 在物质已经高度丰饶的当下,吃饭早已不是为了果腹。在满足健康养生的生活新方式同时,提升精致餐饮水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分餐制的落地,并不仅限于利好餐厅商户。深入探究,无疑会发现,拉动消费、推动餐饮上游产业升级和变革也变得更可期待和迫切。对于用餐文明礼仪的探索和规范也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形而上追求。 餐厅,如何通过分餐制扩大营收和盈利,如何提升专业水平? 美团点评的数据显示,中国4000多家精致餐饮门店,单店创造的营收是所在地普通正餐门店人均消费的三倍以上。而这些精致餐厅很大一部分实行分餐。把分餐制前置到厨房,前置到采购,前置到食材供应链,除却保障饮食卫生,分餐制对应了较高的料理水准和食材品质,提升了菜肴价值。 2020黑珍珠三钻中餐厅,杭州金沙厅主厨表示,实行中餐分餐的饮食方式,会提升烹饪水准,推进食材分级的进程。食材不仅需要分级,更应细分部位,带来更好的饮食体验,更重要的是,对餐厅的库存管理和食材处理能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力。 例如这家餐厅的招牌红烧肉,选用猪肋排的特殊部位,把这个分级要求落地到供应商层面,既杜绝了浪费,也使得食材分级管理、标准化烹饪流程落地,供应链、物流端也有了更大的提升压力。 食材供应商,如何最大化营收,避免低价竞争,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低阶行为? 分餐制和标准化为食材供应商提供了更多的扩展可能及解决方案。 分餐制,推动消费升级。而食客追求更高的用餐体验,为食材分级和细分创造条件。 老母鸡、东星斑,白芦笋、甚至葱蒜都分级供应,并像和牛一样细分成很多不同的部位,把食材的附加值最大化,1+1一定远远大于2。 分餐制能有效推动上游食材供应链升级,这种由饮食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供应链变革是彻底完善的,是内生自我驱动的,是可持续的,更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那么普通居家餐饮如何分餐呢?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只老母鸡,人人能吃鸡腿,却因合餐的形式变成人人不能吃,直接造成浪费或不足。 很大一部分人群早已把聚餐合餐,共享一锅一碟视为中餐饮食方式本能,习惯集体共食,喜欢自行在嘴里去骨至骨碟,在某些场合,这样的饮食状态似乎与中华文明礼仪之邦违和。 大家以合餐成为彼此亲近的社交和亲情表达。有时候,即便有公筷公勺,也无法保证每个食客始终如一。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