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疫情后国际经贸格局及乳品产业几个判断(2)
时间:2020-05-28 10: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另外消费高端化发展也从高速阶段转入低速阶段。这些年,我们观察发现:一是消费者从过去那种盲从消费心理开始趋于理性;二是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透明;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接轨;四是一、二线消费观念与三、四线开始趋同。
(二)生乳价格恐将高涨,短期生产成本会明显上升
近两年由于奶牛存栏下降,生乳供应出现相对紧张,在此背景下,由于疫情期间造成生乳滞销,价格扭曲,必将会影响后期供应。7、8月份随着消费恢复性增长,我们分析,生乳供求紧张会表现明显,价格会呈大幅直线上涨,到10月份保守预计价格到4—5元/公斤左右,2021年4月份后,生乳价格又会大幅下降。
另外受国际、国内各类自然灾害,推行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国内将出现较为明显通货膨胀。因此,企业短期成本上行不可避免,会进一步压缩当年企业利润增长。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当下是“存量竞争、战略相持”阶段,当收入增长越发困难时,如何降低成本成为可持续竞争核心,所以这个阶段是再次考验供应链体系时候。
(三)低温巴氏奶格局将有大变化
以往低温巴氏奶为主企业都是区域性,真正实现跨区域发展不多。然而近两年市场发生明显变化,一是大多巴氏奶企业都处于亏损和潜亏境地,难以坚持;二是市场新竞争对手涌现,除伊利和蒙牛外,海外进口也在加快,加之南方地区对生乳养殖环境要求更严,个别地方企业已经很少生产巴氏奶转向含乳饮料和酸奶,使用海外进口大包粉;三是巴氏奶没有全国性统一品牌,市场还是比较分散,意味着竞争力仍然偏弱。
如果中美贸易向好发展,那么中国与美国贸易合作将极大推进进口低温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小巴氏企业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他们对未来悲观预期。
而此次疫情对巴氏奶企业影响巨大,一季度亏损面加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市场不振,大小企业两级分化愈发严重,大批中小巴氏企业退出意愿强烈,因此,围绕巴氏奶而展开的横向整合将是重点。
跨区域性低温公司希望通过整合形成对龙头企业在这一领域竞争优势。但是目前龙头企业已经进入,而此时不加快这种整合,当龙头企业在巴氏领域形成气候,未来势必对以巴氏为主跨区域业形成巨大压力,也许对这些企业而言,这是最后一次绝好机会。
低温领域在乳品产业算是一个制高点,疫情后巴氏领域低谷期将为龙头企业整合提供机会,不难想象,在龙头企业和跨区域巴氏企业之间围绕低温全面布局和整合的“军备竞赛”已经拉开序幕。
(四)进口大趋势不会改变,进口量会持续增加
疫情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存在巨大不确定风险。我们认为,由于全球产业分工已经形成,各国经济贸易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全球一体化格局尽管受到挑战,但不会因为美国而全面改变。对中国而言,将会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同东盟、欧盟等国家贸易往来。
疫情造成一季度中国乳品进口量有所下降,而海外多个国家也出现严重倒奶现象。疫情后,各国都会加强生产自救,特别是那些农业出口为主国家将会更加重视对华贸易。抛开那些存在分歧国家,中国也将更加重视各国农产品进口,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所以从中长期看,无论成品还是原料,乳制品总体进口仍然保持好的增长态势。
(五)企业加快向专业食品领域转型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围绕大健康,功能性食品将是大势所趋。但从技术储备到产品成熟,中国国产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还需十年磨一剑。
当下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总量已经到顶,通过高端化提价发展也遭遇市场激烈且残酷竞争,企业不得不加快向专业食品领域挺进,寻找新的蓝海。而此次疫情极大提升消费者对功能食品购买力度,同时传统渠道商也在专业营养功能食品上收获颇丰,从而加快推进转型步伐。
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传统食品领域今天及未来都将面临全球同质化,而专业食品,特别是针对中国人消费习惯、偏好和营养结构专业食品很少,这将是国内外所有企业都死盯着蓝海市场,过去两年里,国际食品巨头的雀巢和达能在中国市场相关领域都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布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