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意见》发布会 (文字(3)
时间:2019-04-07 18: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我想借此机会为水产品代个言。众所周知,水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非常理想的健康食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动物性的食物应优先选择鱼类,我们每日摄入水产品推荐量应该达到40克以上。但事实上,我国目前每日人均摄入量仅为30克左右,为全球人均水平的56%,离推荐摄入量的下限值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水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我也呼吁大家多吃水产品,多关注、多支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事业。吃鱼健脑、吃鱼强身。谢谢。
2019-02-15 10:23:11
光明日报记者:
近几年社会有一些声音,提出水产养殖对环境有一些负面影响。请问,农业农村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谢谢。
2019-02-15 10:28:21
于康震:
谢谢。确实,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到底是什么关系,近来大家很关心,已经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也确实了解到,有一些地方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太好,发生了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事情。在个别地方我们发现还比较严重。现在的问题是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是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号关系?是不是所有水产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带来水生态环境的污染?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究竟如何?有多大?我觉得这应该要进行科学分析,才能讲清楚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做个交流。
我们都知道,包括现在养殖水产品在内的水生生物是整个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说的鱼翔浅底美景,就意味着水生态环境要好,不能没有水生生物,这两者之间不矛盾,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两者要和谐,失调就可能出问题。水产养殖从养殖对象上大致可以分为鱼、虾、蟹、贝、藻这几大类。从养殖方式上有两类,一是投饵型,二是不投饵型,并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这很重要。事实上,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会对环境有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相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还有净化修复的作用。
2019-02-15 10:29:16
于康震: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来计算,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是造成水域环境的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总体不是很大。另外,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所以,很多水生态环境富营养化的地方在治理的时候,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投放鲢鳙鱼进行治理。国际上利用湖泊中的鱼类控制和改善水质的案例很多,在我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这些滤食性的鱼类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中国工程院的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的贝类可以移出的碳更多,达到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可以说是巨大的。打一个比喻,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
这方面的情况平常谈的人不多,媒体上报道的也不多。所以,在这里我想有必要通过记者朋友让社会更多地知道这方面的情况。
2019-02-15 10:38:09
于康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