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让食品身份“码”上查
时间:2020-05-21 12:5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5-21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4376 时隔12年,“大头娃娃”事件再现。
与“三鹿奶粉事件”不同,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的悲剧不是源于奶粉质量问题,而是无良商家将固体饮料冒充奶粉销售给消费者。如何保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项亟须解决的课题。
近日,英国巴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区块链将成为消费者的朋友,保护其免受食品污染、欺诈、非法来源的损害。“区块链技术很可能像现在的条形码和二维码一样,为产品的可见性和可追溯性提供更多的功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选择。”该研究负责人、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迈克尔·罗杰森表示。
“前世今生”可查不可改
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区块链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记录产品的“前世今生”,进一步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亮告诉《中国科学报》:“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难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应用在保障食品安全领域,可以发挥安全、透明、高效的优势。”
与传统记账不同,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
“借助区块链天然的块链式结构,可以实现食品从加工、包装、运输到零售的完整供应链流程的可追溯;同时,参与者可以交叉审核数据的真实性,任何一方均无法单独篡改数据,信息更为可信和安全,这还有助于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信任。”蔡亮说。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乐君认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保障食品安全领域,可以提升食品供应链管理效率,改善供应链中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库存和销售等流程管理,尤其可以为零售商提供更好的产品保质期管理,进而减少食品过期浪费而造成的损失。此外,区块链技术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遵循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须突破局限性
然而,区块链技术并非完美,还具有一定局限性。迈克尔·罗杰森在研究中指出:“区块链技术具有局限性,这种对产品的可见性仍然依赖于人类输入正确的信息,因此,供应链需要自始至终使用数字化处理。”
对此,蔡亮解释道,区块链技术要从两方面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一方面是保证区块链账本中数据的真实性,这由算法和程序来保证。参与者可以交叉审核数据的真实性,任何一方均无法单独篡改数据,进而避免单方面的数据作假,保障数据真实性。
另一方面是保证链上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上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人为因素干扰。因此,要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真实信息的获取。
此外,隐私保护也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进而在保护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可信共享,保障信息安全。”蔡亮说。
张乐君补充道,在实现整个供应链透明度的同时,还需要明确哪些数据可以通过区块链对外发布。对于隐私数据,可以结合密码学的技术,如基于属性加密技术、椭圆曲线算法等,加密后再上链。另外,可借助联盟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对用户进行访问控制,以保证数据隐私。
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延伸,各国加快了区块链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的步伐。不久前,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已成功完成区块链试点,追踪牛屠宰场的肉类;法国总统呼吁农场主运用区块链进行供应链食品追踪,保障从原材料生产到包装和加工的每一件产品的品质安全。
然而,迈克尔·罗杰森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一些大公司已经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但却不愿意与区块链分享其试验结果,这意味着行业共享放缓,同时也剥夺了消费者的潜在利益。有趣的是,他发现较小的组织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