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准施策不断提升脱贫质量(2)
时间:2020-05-20 1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万元就能住进新房。现代化的安置点里,供水、供电、供热、绿化、亮化、幼儿园、公厕、综合服务中心、人防工程等设施一应俱全。
藉口镇依托易地搬迁安置和镇区商贸,引导搬迁户从山区农民变身个体经济户,融入城镇生活。“从农民变身城镇居民,生活理念和方式都要跟得上。”藉口镇党政综合办主任闫涛介绍说,当地政府免费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培训,借助天水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天水粮食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就近务工,还为贫困户开发了乡村旅游服务、保洁、保安等公益岗位。
藉口镇贫困户赵亮亮一家搬进现代化的安置小区,父母利用空闲时间照看山上9亩樱桃园,妻子在小区旁边的工业园区里打工,自己依靠手艺在镇上摆起小吃摊位。一年下来,一家人少说也有三五万元的收入,读小学的女儿不仅转入条件更好的镇小读书,还跟其他城里孩子一样学起了电子琴。
为了解决部分困难家庭妇女和老人顾家与打工之间的矛盾,甘肃各地在贫困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开设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不出村、有活干、把钱赚”,做到农闲人不闲,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到2019年底,全省贫困山区已建成扶贫车间1900多个,累计吸纳贫困群众尤其是贫困妇女就地就业8.98万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走进车间变身“女工”,对农村贫困妇女来说,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她们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荣誉感。
今年,甘肃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上来,巩固提升搬迁成效,引导搬迁群众顺利融入新社区、新环境,努力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
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对于甘肃贫困地区而言,要达到这个标准,不仅要解决困难群众的吃、穿问题,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补齐贫困群众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短板。
2019年,甘肃省集中开展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3+1”冲刺清零行动,坚持精准方略和到户到人的工作方法,一家一户过筛子、一户一策抓落实,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存在的问题。
经过努力,甘肃省古浪县、天祝县、靖远县等3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序列。至此,甘肃75个贫困县区累计摘帽退出67个。全省贫困人口由2018年底的111万减少到17.5万,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
作为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脱贫标准变没变,脱贫成色足不足,最终都要看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对此,甘肃在省级行业部门单项验收核查的基础上,组织由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953名师生组成的评估组和省内高校5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总控督导组,就31个申请摘帽退出的县区,进行了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工作。
在为期17天的评估中,受访的农户表示家庭情况有所改善的达到99.2%,表示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的达到99.6%,群众和基层干部对交通、电力、通讯、饮水、农田水利设施、上学条件、看病条件、医疗报销等方面改善情况的满意度,均高于97%。
无论是贫困户还是一般农户,对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提高务工技能、开办扶贫车间、增加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和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让不该发愁的不再发愁,让应该保障的得到保障。
进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原本艰苦卓绝的工作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面对这道突如其来的“加试题”,甘肃始终坚持脱贫标准,既不脱离实际拔高,也不降低标准虚假脱贫,全力做到小康路上一户不落,确保脱贫攻坚成色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