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甘肃精准施策不断提升脱贫质量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加大对非贫困县、贫困村内贫困人口的支持,严格执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一年多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聚焦深度贫困,坚持“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和帮扶力量,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减贫进度不断加快,脱贫质量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一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扁担挑水,看天吃饭……过去,在甘肃贫困区的大山里,贫困群众收入不稳定,吃喝没着落,基本生活成了问题。

 

  东乡县风山乡池滩村村民李吾麦勒和村里群众一样,分散居住在一座光秃秃的山头上,“看得见,叫不喘”,封闭的生活孤立无援。

 

  “下一趟山就得两个小时,一年到头也去不了一次镇上。”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让李吾麦勒无法从事重体力活,靠着妻子种几亩山过活。破旧的土坯房,昏暗的灶台,简陋的羊棚,浅到见底的水缸……是李吾麦勒搬迁之前的生活景状。

 

  把群众搬迁到更适宜居住的地方生活。近年来,甘肃各地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按期实现脱贫目标的最紧迫、最重要任务来部署推进,通过集中安置、楼房安置、回购公租房安置及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努力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56岁的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大鱼村村民何振田以前住的地方叫大鱼村,却和水没有一点关系。几亩旱地里刨吃食,日子苦得无法形容。2017年岁末,依托当地易地搬迁项目,老何一家搬迁到黄花滩富民新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砖瓦房,出门、看病、读书都非常方便,最主要是收入高了。”何振田掰着指头给记者算细账,“2018年,在附近务工挣了3万元。2019年夏天尝试在日光温室种西红柿,到年底就卖了2万元。”

 

  古浪县实施了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搬迁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群众15351户62412人,使贫困群众由偏远山村直接搬入了新型城镇化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万套安置住房已竣工,群众基本实现搬迁入住,应拆旧房拆除率达到70%以上。

 

  二 

 

  搬出大山,住进新房,并不足以保证脱贫攻坚的成色,还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无从谈起。

 

  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新坪村是相邻的两个易地安置移民村,18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至此,需要有一个致富的产业。

 

  靖远县结合本地气候、地理特征,确定了以日光温室为主的“1+N”产业发展思路,聚力发展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开始建大棚时,贫困群众怕没技术、怕没市场、怕价格不稳定,推广难度非常大。我们反复动员,组织村民代表去武威等地参观学习,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试种。”富坪村党支部书记施万红告诉记者,当年有村民种大棚收入10万元以上,这才让观望的贫困群众逐渐动起来。

 

  “现在我种了两座大棚黄瓜,一年下来能收入六七万元。”从定西市岷县维新镇搬迁至富坪村的王军娃告诉记者。目前,两村共建成日光温室1451座,大部分群众都掌握了日光温室种植技术,群众对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积极性十分高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原本连“自家院都顾不住”的贫困群众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富坪村、新坪村先后两次为湖北捐赠黄瓜35吨,价值23万多元,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摆脱贫困的他们,想借此把温暖传递到远方。

 

  三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发展产业,解决贫困群众的收入问题,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贫困群众住得安心、住得长久。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