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2)
时间:2020-05-19 18: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鼓励本土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形成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化服务。(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支撑能力建设,吸引各类加工主体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实现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重点打造20个成长性好、规模位居前列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大县要依托省级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的加工园区。(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
1.加强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产地为依托,高起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企业,重点发展20家左右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打造一批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设施齐全的农产品、食品物流园区。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连锁超市等合作,开展直销连锁配送,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2.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农村电商企业产销对接活动。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支持其与知名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销产品、塑品牌、建渠道、招项目的主平台作用,大力提升农交会影响力。加快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联合推介活动,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产品销售流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沪苏浙地区各类展会、交易会、博览会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安徽名优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份额。大力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订单和定制农业,扩大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和储备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重点措施
(一)加强合作平台建设。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推动开展一市三省基地互认,高质量建设一批粮油、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绿色农产品外延供应基地。开展农业园区合作示范,引进沪苏浙地区优质资本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加工园建设。主动对接沪苏浙地区食品工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招商力度,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来皖投资兴业和建立总部基地,共建一批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二)培育基地实施主体。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优先选择与沪苏浙地区有较好合作基础、有优势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等主体,承担示范基地项目实施任务,推动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吸引支持皖籍在外涉农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组织实施农业人才联合培训计划,加强与沪苏浙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联合,开展重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沪苏浙农业技术成果在我省孵化转化。(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