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0-05-19 18: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5-19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浏览:275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围绕全省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土特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挡升级、销售渠道畅通。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含市、区,下同)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省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50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
1.打造优势主导特色农产品板块。粮食生产方面,以皖北地区为重点,发展品牌小麦和优质高蛋白大豆;以沿江沿淮地区为重点,发展优质水(糯)稻。畜禽生产方面,以19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生猪基地;以阜阳、亳州、蚌埠、宿州等地为中心,建设一批优质肉牛肉羊基地;在六安、宣城、阜阳等地,以皖西白鹅、宣城三黄鸡、阜南番鸭等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家禽基地。奶业生产方面,以蚌埠、合肥、淮南、马鞍山奶牛生产优势区为中心,建设优质奶牛基地。水产品生产方面,重点在沿江沿淮地区建设一批稻渔综合种养和秋浦花鳜、合肥龙虾等名优水产品基地,在皖南、皖西山区建设一批泉水鱼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沿江沿淮地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水生蔬菜、山区发展高山生态蔬菜;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重点发展名优茶叶、油茶等;以皖北、皖西和皖南三大中药材种养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皖产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黄河故道周边等地区重点发展名特水果。(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省药监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2.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选择“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模式,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覆盖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步伐,扩大生物有机肥料生产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生资生产,支持企业加大新型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强化农膜回收利用,鼓励企业研发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各市、县人民政府)
3.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依规依标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认,推动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落实农产品带标带码上市。(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二)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1.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度对接沪苏浙人才、技术、资本等先进要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粮食主产县积极推进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精深加工,生产专用粉、杂粮、生态大米、中央厨房食品等主食产品。在畜禽、水产养殖大县,大力推进熟食加工。在蔬菜瓜果产地,大力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推进中药材、茶叶深度开发,实现饮品和药用相结合。(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