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改变,正在为中国蛋品加分
时间:2020-05-15 14: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全球约48亿羽蛋鸡群中,能伸开翅膀产蛋的鸡越来越多了,一些消费者正在为能吃到不揪心的鸡蛋而庆祝,亦为这一改变加油。
对于养鸡大国的中国,蛋鸡的遭遇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从接受蛋品世界调查的一些蛋鸡养殖企业来看,有一些企业正在规划福利养殖,而多数仍处于观望之中。
福利改造意向不一,以舍内平养与立体散养居多
在初步问卷调查与回访调研的基础上,从接受调查的企业中遴选了34家企业,这些企业来自辽宁、河北、山东等14个省区,蛋鸡养殖规模从10万只以下到300万只以下不等。
结果显示,在这些规模不同的蛋鸡养殖企业中,进行福利养殖改造的企业均非常少。规模在300万只以上的3家企业与规模在10万只到50万只的8家企业中,分别有1家有福利养殖规划;而规模在50万只到100万只的5家企业与规模在10万只以下的15家企业中,有福利养殖规划的企业分别为1家、4家;规模在100万只到200万只的3家企业均在观望中。
在转向非笼养的方式选择方面,这34家企业中优先选择舍内多层散养、舍内网上栖架立体散养居多,其次是舍内平养+舍外散养,选择舍外散养、林地放养、有机养殖的较少。规模在300万只以上的3家企业分别有1家选择有机养殖、舍内多层散养、舍内网上栖架立体散养;规模在100万只到200万只的企业有2家选择舍内网上栖架立体散养;规模在10万只到50万只的的8家企业中,有3家选择舍内网上栖架立体散养;规模在10万只以下的15家企业中,5家选择舍内多层平养,3家选择舍内网上栖架立体散养。
出发而不是到达,转向非笼养的三大难点
从目前中国一些蛋鸡养殖场来看,即便在笼养方式下,现实的最大挑战是生存与退出更多由短期的盈利与亏损来决定。因此,转向非笼养或提升福利水平,能否获得预期经济效益仍是蛋鸡养殖者关注的一大核心。对此,澳大利亚散养(free-range)蛋鸡行为学博士凯特·哈契(Kate Hartcher)于2020年3月发表的对中国非笼养鸡蛋生产的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途径。
哈契博士同时担任昆士兰大学荣誉研究员,她研究的一大方向是散养条件下蛋鸡群的啄羽课题,她发表的这份调查报告基于对中国的10家蛋鸡农场(2家非笼养蛋鸡场和8家笼养蛋鸡场)的参观考察、7个省区(河北、广东、贵州、江苏、山西、广西、山东)的19名蛋鸡农场主和2名业界专家的调查和咨询,并从国际非笼养(cage-free)的最佳实践需要解决的三大课题——疾病、生产与管理、种源,对中国非笼养蛋鸡养殖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做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和建议。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蛋鸡非笼养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1、良好的产蛋率被列为最难达到的目标;一些农场报告说产蛋率很低,而产窝外蛋的比例很高,一些农场没有做定期准确的蛋鸡生产记录。
02、并不是所有的蛋鸡农场都达到了所使用的品种可能达到的最佳产蛋率,产蛋率从30%到91%不等,平均产蛋率为57%。
03、多数非笼养蛋鸡场多规模较小,散养蛋鸡场主要采用的中国地方品种鸡。中国地方蛋鸡品种的生产效率较低,低的每年只鸡产40枚蛋,最好的每年生产220枚蛋,而一些高产蛋鸡品种每年生产超过320枚蛋。
04、疾病预防与管理、实施安乐死(人道屠宰受苦的鸡只)是最难实现的两大难题;而一些生产者认为,疾病是他们最大的挑战。蛋鸡易发生多种疾病,造成利润损失。造成死亡的疾病主要有鸡支原体、鸡梭菌性肠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卵黄性腹膜炎、应激,禽流感也被认为是一大威胁。
05、被调查的农场的蛋鸡死亡率从2.5%到30%不等,平均死亡率为11%。其中,一家农场报告称,6000只蛋鸡群中平均每天损失10只,损失可能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包括疾病、蛋鸡自相残杀、被蛇或黄鼠狼扑食,有5个农场报告称,黄鼠狼是他们农场常见的捕食蛋鸡的一大劲敌。
06、中国地方品种鸡性情比较温和,不会像高产蛋鸡品种那样出现严重的啄羽问题。多数农场的蛋鸡羽毛情况看起来尚好,仅有轻微的羽毛损伤。访问的农场中,有一半没有控制啄羽的方法,只有一个农场报告了预防方法。一些农场使用照明和营养来控制严重的啄羽。仅有3个农场报告采用修剪喙的方式减少严重啄羽,而一些农场没有任何管理措施来管理严重的啄羽行为。一位生产商表示,限饲对啄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这是一个严重错误的认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