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扶贫协作的“首善答卷”(2)
时间:2020-05-11 14: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疾病是脱贫最大的“拦路虎”,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2019年,北京市紧扣河北、内蒙古因病致贫、返贫率高的问题,瞄准地方“病靶子”,充分发挥首都优质医疗资源集聚的优势,安排1.26亿元资金改善乡村卫生院医疗设施;推动医疗服务下沉,精准到人;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为保障受援地群众住上安全房、喝上健康水,北京实施住房和饮水安全工程。西城区安排帮扶资金解决河北张北县716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密云区支持河北蔚县6个乡镇9个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受益群众5747人,其中贫困人口1266人。西城区支持张北县3个村解决341户的饮水安全问题。
首创精神“亮招牌”
——发挥首都优势重视创新理念,在多领域打造北京特色扶贫支援模式
在普通人眼里,一把小小的笤帚除了可以清扫之外没有啥大用处。然而,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成了当地一个特色产业,并借此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小笤帚做出脱贫大文章,得益于顺义区在对口支援巴林左旗脱贫中的创新之举。双方利用京蒙扶贫协作资金建设了笤帚苗产业园区1个、笤帚苗加工厂12家,年产值达5.6亿元,带动了913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如今,创新是北京对口支援工作中的高频词,贯穿到产业就业、消费扶贫、党建引领、科技扶贫等领域,形成了北京特色的扶贫支援模式。
2019年,如何让扶贫“造血”功能强起来,提上了北京扶贫的“任务表”。为此,北京聚焦产业扶贫更深远的问题,因地制宜,坚持创新,把受援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启探索特大型城市产业扶贫新路径。
——政策引导,筑巢引凤。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历史机遇,助力河北脱贫攻坚。目前,怀柔区与丰宁县共建“怀丰产业园”,已有17家北京市企业落户园区,吸纳贫困劳动力100余人稳定就业;总投资193亿元的北京公交制造产业园落户保定市涞水县,将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针对燕山、太行山山区贫困县交通不便、耕地少、土壤差、气温低的特点,北京市投入2515.05万元协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在河北涞源县建设黑木耳种植和加工基地,目前仅金家井村和土巷口村就已带动1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资源就地转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卖薯难,房山区推动北京凯达恒业公司到察右前旗投资15亿元,建设30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和年加工能力30万吨的生产基地,辐射3万种植户,已投资10.18亿元,带动5000名贫困户增收。
在对口扶贫中,绝不能出现产销只抓一头的“两张皮”局面。为此,北京率先建成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发布《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发行第一张消费扶贫爱心银行卡,设立16个区消费扶贫分中心,形成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消费扶贫模式。2019年,双创中心市民现场参观采购人数超过40万人次,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办卡量超过60万张,各种网络平台直播量超千万次,消费扶贫总额达177亿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北京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北京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