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走特色减贫之路 创幸福美好生活

  约占安徽省贫困人口的5%、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5%,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2.3万人的临泉县,通过六年持续攻坚,21.69万人摆脱贫困,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0.52%下降至0.38%。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临泉人不惧艰难,敢想敢干,彻底甩掉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的帽子,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减贫之路。

 

  由送餐到选餐:“四带一自”促增收

 

  立夏时节,黄岭镇小李庄村民刘玉芝正忙着准备种子、肥料、薄膜,她打算今年再种植6亩麦茬西瓜。自从2016年爱人身患偏瘫后,这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打理。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四张嘴要吃饭,刘玉芝不甘心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主动向种植大户学习西瓜种植技术。由于学习认真,管理到位,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今年春天,疫情好转后,刘玉芝又养了130只小鸡,不但可以增加一笔收入,还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3000元补贴,收入越来越稳定。

 

  像刘玉芝这样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的贫困户在临泉县还有一大批,他们成功脱贫靠的是该县推出的“四带一自”脱贫政策。

 

  临泉县在脱贫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出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产业脱贫模式,把“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梳理出“十大工程”惠民政策清单共140项,供贫困村、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餐”,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收入状况等,将贫困户分成A、B、C、D四类,推行“3+2+N”政策享受模式,切实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攻坚。对7.01万户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让贫困村村村都有脱贫希望,让贫困群众家家都有脱贫门路。先后投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1.35亿元,扶持202个村,培育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90个,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6个,带动2.6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达标1.14万户。

 

  发挥“四带一自”经验发源地的优势,临泉县还在带出更大规模、带出更高质量、带出更好效益、带出更紧密机制、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四更一增”上下功夫,围绕发展壮大产业,投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1.35亿元,扶持202个村,培育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90个,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6个,带动2.6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达标1.14万户。发挥传统优势,壮大牛羊产业,积极打造“中原牧场”区域公众品牌,推出“中原牧场”牛羊肉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引进天邦、绿帝等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做大牛羊肉产业的深加工。采取村村联建、村户联建、户户联建等多种模式,累计投入资金8.46亿元,建设165个光伏电站,总规模达125.95兆瓦,2019年底已发电2.92亿度,产生收益2.86亿元。

 

  临泉县把贫困群众就业作为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制订了促进就业的政策,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经营实体,按照实发贫困劳动力工资报酬的30%进行补贴。2019年,全县272家经营实体带动157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发放补贴444.9万元。积极开发面向贫困群众的保洁、护林、护路等扶贫公益岗1.2万个,开办种植养殖等培训班31期,培训贫困群众1513名,实现贫困群众就业1226人。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6个,带动就业721名,其中贫困劳动力224名,带贫率达31%。

 

  从给钱给物到拔除穷根:巨额投资启动脱贫新按钮

 

  疫情过后,姜寨镇段坡村的张晨光对母亲的病情好转有了信心。去年9月,他的母亲查出肝癌晚期,经过治疗,花费6万多元。他和弟弟都在上大学,姐姐外出打工,父亲在家种地,因学、因病让这个家陷入困境。

 

  张晨光说:多亏了“351”“180”医疗政策,要不然我母亲哪有今天。

 

  临泉县委、县政府在脱贫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给钱给物只能改变贫困群众一时困难,要拔除导致贫困的根子,就要从交通落后、教育滞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足着手,穷根不拔,脱贫无从谈起,砸锅卖铁也要改变交通、教育、医疗卫生落后的局面。

 

  2014年以来,临泉县把“打通主动脉、消除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作为改善交通条件的重要目标,整合各类资金72亿元,修建国省县乡村道路4000多公里,公路密度提升87%,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巷道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适当奖补、村民自治、群众参与的办法,累计修建入户道路1923公里,奖补6479万元,基本实现全覆盖。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