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把产业做起来 让群众富起来
时间:2020-04-30 14: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严格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强化政治担当,担起主体责任,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和工作落实。同时,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一体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田野上
希望的种子破土而出
前胡苗破土而出、百合枝长势良好、皱皮木瓜树枝繁叶茂……仲春时节,石柱县六塘乡,新兴的产业基地绿意盎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4年被纳入建卡贫困户的六塘乡庆口组村民胡大华,从未如今天这般,对这片田野赋予如此巨大的希望。
“苞谷每亩一年能收千把块,稻子每亩收1500块左右。这还得年景好……”提起往日,胡大华连连摇头。曾经,他辛辛苦苦种了大半辈子的玉米水稻,也只能勉力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致富,遥不可及。
胡大华曾多次起念,种点其它经济作物改善生活。但种什么?怎么种?卖到哪?一个个问题让他一次又一次打了退堂鼓。
同村的马泽安,是村里公认的能人。早在2004年,他便在乡里流转土地带头种植中药材。2006 年,他发起成立了石柱县第一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六塘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产业越做越大。
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17年底,伴随石柱启动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工作,已成为村主任的马泽安以六塘乡为根据地,建立起以“木本为主、草本为辅”的中药材基地1万余亩。
马泽安在耕、种、管、收、销等生产环节为贫困户提供全程服务,解决了他们发展产业无技术、无销路的问题,带动六塘乡73户建卡贫困户种植中药材817亩。套种的前胡、百合每亩收入在4000元左右。
在马泽安帮助下,胡大华将家里的8亩土地,全部种植上了木本药材皱皮木瓜。挂果后,每亩年产值可达1.2万元以上。同时,套种百合、前胡等草本药材。走出了长短产业相结合的脱贫增收之路,去年实现收入4万余元。
完善规划
助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胡大华的经历,得益于石柱逐步完善的农业产业规划。
以前,石柱县农业产业主要为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群众增收无门、脱贫无路。石柱县根据高山、中山、低山层次分明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中药材、干鲜果和休闲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调味品、有机蔬菜、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积极构建“3+3”扶贫长效产业体系。
全县发展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31.3万亩,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10万亩,以莼菜为主的高山蔬菜20万亩(包括复种面积),生态养殖中蜂12.3万群,畜禽养殖245万只(头),干鲜果在地面积17.4万亩,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了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
脱贫摘帽后,石柱县产业发展主要问题转变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长、产业效益不好的问题。
石柱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研究决定,持续稳定优化粮食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6.5万亩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了“三星香米”品牌大米,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同时,在“3+3”扶贫长效产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末形成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果蔬、30万群中蜂和年出栏30万头生猪“四个30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四个10亿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确保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摘帽不松劲
继续扩大帮扶面
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必须进一步扩大产业帮扶覆盖面。将帮扶的着力点,从单纯的贫困户,转向更多群众。
河嘴乡富民村村民周代群,去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将自家8亩土地作价入股,成为村里茶叶基地的股东。同时,他还在茶叶基地里务工。月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
多年来,河嘴乡多数群众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生,经济效益不高。为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河嘴乡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规划了“一线两带三点”发展布局,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同时,以“三变改革”和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契机,全面建立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玉门市六墩镇:生态养殖拓富路
- 下一篇:兰州海关保障近1500只种羊顺利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