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指南
时间:2020-04-29 10: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20-04-29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浏览:187 双孢蘑菇是全球栽培范围最广的食用菌,它是生长在粪草发酵料上的一种伞菌,属蘑菇科,蘑菇属。双孢蘑菇的栽培方式有菇房栽培、大棚架式栽培和大棚畦栽等,产量排在我国各类食用菌品种的第五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根据生产基地调研情况,从质量安全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双孢蘑菇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指南。
产地环境
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供应便利,地势高燥,地质较硬,接近充足清洁水源又易排水、无旱涝威胁的地方,合理布局,堆料场应在下风口。
栽培基质
栽培原辅料应干燥、纯净、无霉变、不结块。在放置过程中应通风换气,保持贮藏环境干燥,防止原辅料生蛆和霉烂变质。主料包括:麦秸秆、稻草、牛马猪粪、鸡粪、饼肥等;辅料包括: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等。栽培覆土一般为河泥砻糠土、稀泥砻糠土、草炭土等。根据当地原料资源情况,建议因地制宜选用栽培基质。
菌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状好的品种,并经示范试验,菌种质量应符合相关规定。
栽培管理
播种期确定
工厂化生产播种时间,根据生产安排,随时播种。传统生产播种时间,根据天气条件、品种特性,以当地平均气温降至18℃以下的始期为准,倒推35~40天为播种时间。
预湿
将稻草、麦秸秆逐层预湿,每层厚20~30厘米,堆高不超过2米,浇水持续2~3天,使草充分吸水5~6天。粪类辅料晒干后加适量水后堆起来,使含水量60%左右。
一次发酵
一般安排在播种前25天进行堆料。观察草粪干湿度,可适量补水,以建堆后有少量水渗出堆外为好,料温控制在70℃~85℃。培养料从堆制到进菇房,一般翻堆3次,每次翻堆把下层的料翻到上层,四边的翻到中间,粪草充分抖松、拌匀。一次发酵后腐熟程度五至六成,颜色呈浅咖啡色,草料有较强抗拉力,弹性足,略有氨气味,含水量65%左右,PH值7.8~8。
二次发酵
工厂化方式:培养料均匀装入二次发酵隧道内,进行二次发酵,使料温逐步上升至56℃~60℃,并保持8小时,再进行65℃左右巴氏消毒6小时后,将料温降至45℃~50℃,保持4~5天。
菇房方式:趁热迅速将培养料均匀堆放到床架上,厚度35厘米左右,根据培养料干湿度适当补水。封闭菇房,采用蒸汽加温,在24小时内使温度升到56℃~60℃,维持20小时,开窗通风降温,逐步将温度降到50℃~52℃,维持48小时后,停火自然降温,降到40℃~45℃可以开窗降温。根据料面干湿度适当补水,待料温度降到28℃~30℃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时培养料颜色变为褐色,质地疏松柔软有弹性,粪草混合均匀,可观察到大量白色放线菌遍及整个料层,无氨臭气,有略带甜面包气味的香味,含水量65%左右,PH值7.4~7.7,无病虫、无粪块、无异味。
播种
工厂化方式:在上料时同时自动化混合播种,播种量控制在栽培料的0.5%左右。
传统方式:料层厚度在25厘米左右,先将菌种总量的2/3均匀撒在培养料上,轻轻抖动,使菌种颗粒均匀渗入培养料内,然后将其余1/3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用消过毒的木板轻轻拍压,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容量750毫升麦粒菌种瓶,播种量为每平方米1~1.5瓶。
覆土
采用河泥砻糠土、稀泥砻糠土、草炭土等,应进行药剂消毒或蒸汽消毒。当菌丝发满料层时进行覆土,一般在播种后15~20天。覆土时菇房适宜温度为20℃,遇到持续高温要推迟覆土。采用一次覆土,覆土厚度3.5~4厘米,覆土顺序先粗后细。
出菇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