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这些食品安全热点的真相,你都知道吗?

   日期:2019-02-20     来源:中国网    浏览:515    

  热点1 木耳久泡有毒

 

  短评:食用时认真清洗,过夜储存木耳务必放冰箱。

 

  解读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

 

  科学解读: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污染的食品包括变质木耳、鲜银耳、谷类发酵制品和薯类制品。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此类中毒发病急,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可高达40%,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

 

  消费者除了要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木耳,还应在食用木耳时,注意认真清洗木耳,并及时食用。食用时根据需求来泡发木耳,不宜过多泡发,如果需要过夜储存,务必放入冰箱冷藏室;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如果凉拌,则需用开水焯熟,并适当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热点2 美国环孢子虫感染事件

 

  短评:生熟分开,注意卫生。

 

  解读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

 

  科学解读:环孢子虫病是环孢子虫引起的,以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被环孢子虫污染的生鲜食物或水感染,多发于6-9月份,很难直接人传人。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加强原料选择及过程控制,灭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污染的环孢子虫卵囊,确保生鲜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消费者应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和水,生熟分开。

 

  热点3 咖啡真的致癌吗?

 

  短评:其实防癌的证据更多哦。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刚强

 

  科学解读:食品中丙烯酰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在所有的高温加工食品中几乎都有。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毒性与剂量不能分开,比如如果想靠喝咖啡达到致癌性,除非一天喝30杯中杯咖啡才有可能;在2017年国家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喝咖啡会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证据还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比如说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肝癌。

 

  热点4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短评:正规渠道购买+高温烹饪=放心吧

 

  解读专家: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守伟

 

  科学解读:猪是非洲猪瘟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例其他哺乳动物感染这一病毒。所以非洲猪瘟不会对人和食品安全造成影响;打击非洲猪瘟是为了保护生猪养殖业;通过高温就可以杀死非洲猪瘟的病毒,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工厂化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其加工工艺及条件均可使病毒失活。家庭烹饪鲜(冻)猪肉时的温度,也同样可以让病毒失活。

 

  热点5 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

 

  短评:学好化学才能不被谣言洗脑。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

 

  科学解读:亚铁氰化钾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一种抗结剂,主要是为了防止精制盐结块,在常规烹饪条件下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已被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广泛认可,按照相关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添加,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热点6 江苏消保委揭“打酱油”真相引发争议

 

  短评:此事无关食品安全,但厂家虚假宣传产品功效也得严打。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

 

  科学解读:酱油是中国家庭厨房必备调味品,目前市场上存在部分产品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的问题,应引起重视。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但社会监督应严守科学原则,慎重发布相关信息,对舆论误读也应及时纠偏。大众媒体应客观、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拒绝蓄意炒作和借题发挥。

 

  热点7 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短评:研究结果≠科学结论

 

  解读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