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可口可乐20年:加速成长,改变为安
时间:2020-04-15 17: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如果不是刻意回忆,我们可能记不清,2000年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年,翘首期盼的21世纪终于到来,新浪、中国联通宣布上市,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粮可口可乐、百度等公司也相继在这一年正式成立。某种意义上,2000年,成为了一个崭新且特殊的起跑线。 20年,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但足以见证一家企业由小变强、日新月异的蜕变。他们所创造的不只是丰厚的商业利益,更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他们与国家共生共荣,为改革开放带来了第二个20年的“加速度”,尤其当数字经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体经济更在互联网力量的交融与推动下稳稳迈入快车道。这里,就包括刚刚走过20年的中粮可口可乐。 其实,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要追溯到1979年,当时中国饮料市场上品种单一,汽水几乎就是饮料的代名词。可口可乐的回归,抢先打开了中国人民的味蕾,成为人们除了白水和普通汽水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在当时,喝可口可乐是件很时髦的事。
△可口可乐在中国投放的第一支电视广告(视频截图) 需求的闸门一旦开启,奔腾的水势便慢不下来。在随后的短短十几年间,瓶装饮料迎来了井喷式增长。20世纪末,火热的消费热情催生了一大批中国饮料企业,而可口可乐,无疑是带动饮料行业繁荣的领路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2000年4月14日,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成立,可口可乐中国正式开启了在华业务发展的新篇章,而此时中国的GDP已经较20年前翻了六倍以上。最近几年,随着轰轰烈烈的消费升级,国人开始追求健康和高品质生活,那些风味不够“到位”的、甚至颜值不够高的饮料产品,都慢慢被消费者所冷落。零度可口可乐、雪碧纤维+、魔爪、乔雅咖啡、水动乐等系列产品,则在市场蔚然成风。可以说,此时的中粮可口可乐,已随着经济深化改革与消费细化升级完成了一场精耕细作。 中粮可口可乐20年 市场先行 清晰的战略规划,让中粮可口可乐逐渐走出了一条盘旋向上的漂亮曲线。从数据变化中,便可窥见一斑。 第一步是市场增量。从2000年成立以来,中粮可口可乐短短6年便拥有5家装瓶厂;2010年,跻身可口可乐全球10大装瓶集团;2012年,销量突破6亿标箱;到2017年底,已经营了19个省级市场、覆盖了81%的国土面积和51%的中国大陆人口。 第二步是业绩增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中粮集团进行央企改革,将中粮可口可乐作为旗下唯一专业饮料平台,中粮可口可乐大股东中国食品同步进行业务调整,剥离了小包装油、酒品类等全部非饮料业务。当年,中粮可口可乐还与可口可乐中国和太古进行了装瓶厂交易,全年业绩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大放异彩。 退潮之后见真颜。如果说2017年业绩尚不足以评判中粮可口可乐的真实实力,2018年,在没有一次性收益加成的情况下,大股东中国食品可持续性业务仍然实现了收入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对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14%和23.32%。 2019年,一路高歌猛进的中粮可口可乐更是迎来了10亿利润的好成绩,在2017年完成交易的9家装瓶厂至此实现全面盈利,盈利能力与原中粮可口可乐体系的10家装瓶厂基本持平。即便庚子年的伊始因一场疫情让各行各业步入了“慢进”模式,但在中粮可口可乐看来,短期的波动并不能撼动公司长期经营,逆流而上的内生动力更是企业信心的源点。
△2月18日,中粮可口可乐19家装瓶厂已全部复工 数字背后的生意经 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在中粮可口可乐身上,也独有一套方法论。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某些传统快消行业中如日中天的企业曾陷入了集体衰退,实际上,市场对于快消品的总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互联网的入局、电商的崛起、大量充斥的线上渠道,严重吞食了他们原有的市场份额。他们或许什么也没错,却已被时代所抛弃。 对于快消品而言,说到底,谁能占领渠道,谁才能占领市场。中粮可口可乐实现业绩上扬的根本,在于对渠道建设深谙其道:一方面持续下沉,一方面做好细分。据中国食品刚刚发布的2019年报数据显示,中粮可口可乐的县城市场覆盖率已经增长到100%,客户数量增长到150+万家,并实现了三年10+万家的增长速度。渠道细分上,主推新品和高毛利产品的电商渠道收入增长率超过50%,便利店、小型超市等渠道收入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面对新零售的异军突起,目前,在越来越多的无人便利店、智能自贩机,也频频看到中粮可口可乐的身影。
△可口可乐京东便利店内的AI智能冰箱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