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十三五”规划今年收官,疫情之下目标如何实现(2)
时间:2020-03-18 11: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因此,上述2019年底发布的《方案》提出了契合疫情暴发后实际情况的生产恢复目标,包括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等。并首次提出产销平衡总体要求,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销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达到并保持70%左右的自给率;西南、西北等地区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生猪规划》中生猪养殖的布局设计,在正常年景是适合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但疫情的暴发导致活猪调运受阻,容易出现产区猪卖不出,价格低;销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暴涨,生产者和消费者利润双受损的情况。
林国发表示,产区积极发展生猪屠宰、加仓、仓储、冷链运输,有利于在产区留住就业、屠宰加工等税收,利于经济发展。从未来来看,仍需要坚持生猪养殖区域布局,但发展养殖的同时,需要配套屠宰、加工等延伸产业链,缓解疫情中断活猪调运对产销区的影响。
在国际竞争方面,“十三五”前期,我国生猪综合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不过形势也正在发生好转。
国内外生猪养殖成本存在差异,集中表现在养殖技术和饲料原料价格两个方面。但这五年来,我国生猪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比如,养殖规模上升加上科学化养殖,单个养殖工人管理生猪数量也大幅提升,一些标准化的养殖场平均单个工人单批次管理生猪数量达1500头左右生猪,折每年可以管理3000~4000头生猪,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国内养殖技术及平均生产效能正在加快追赶全球先进水平。
但占国内生猪养殖成本60%左右的饲料原料,由于国内土地及谷物、油料种植生产效率较低,导致国内玉米、豆粕价格较巴西、美国等谷物粮油主产国高出1倍左右。这使得国内外出现明显的价格差。
不过在王中看来,我国要想完全达到欧美国家的成本并不现实,不仅在于技术和管理问题,还有资源禀赋。国内要做的是缩小技术上的差距,而非简单的比较绝对成本。
《生猪规划》还专门提出实施“互联网+生猪”发展战略,也在5年中取得进展。谋易咨询首席顾问官、中加融达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整个“十三五”期间,产业互联网开始出现一些雏形,主要是部分企业看到了AI智能技术和5G基础建设带来的产业互联网商机。
目前,大型养殖集团的养猪场已经实现通过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实时监控生猪群健康、采食情况、温度、猪舍氨气浓度等指标。如果出现病情,可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治疗,减少病情加重或扩散,降低人员巡视影响生猪休息及其它应激反应。而且大量的生产数据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寻找最优的喂养、管理方法,降低饲料平均用量,实现饲料成本下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