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十三五”规划今年收官,疫情之下目标如何实现
时间:2020-03-18 11: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粮猪安天下。中国的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比重常年稳居60%。同时,中国的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基于这样的国情,中国高度重视生猪产业。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其中,《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生猪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猪生产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但2018年8月起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以及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都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何完成《生猪规划》中提到的一系列目标,让行业陷入思考。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对产业的影响是惨痛的,但事物总是有着两面性。比如,原本就趋势明显的规模化养殖结构受非瘟疫情影响,如今大量中小养殖户退出,大型养殖集团产能恢复加快。
中央地方密集出政策稳生猪生产
尽管《生猪规划》提示了“重点防范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但疫情汹涌来袭,让整个行业措手不及。同时,因为生猪产业关涉民生,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影响。但为了稳产保供,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稳定生猪生产。
2019年8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猪肉供应等五方面举措。
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又明确提出,“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细,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当前,肥猪、二元母猪、仔猪的价格均处于历史新高,两广地区甚至出现仔猪一头2500元的行情,而这个价格已经超过非瘟疫情前一头肥猪的价格。年出栏量全国第一的养猪界“一哥”温氏集团甚至开启抢仔猪大战。更有大型养猪上市公司,受高猪价刺激逆势扩张,赚得钵满盆满。
可以说,不同以往的猪周期,这次猪真正站上了风口。并且,经历了一年半的非瘟疫情,整个行业数据也逐渐从非常态走向常态。
由此再看《生猪规划》明确提出的“十三五”期间生猪产业的发展目标,在生产方面,到2020年,猪肉产量达到5760万吨,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规模企业屠宰量占比达75%;在效率方面,规模养殖场一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数(PSY)达到19头,育肥猪饲料转化率为2.7:1;在生态方面,粪便综合利用率>75%。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生猪产能恢复需求时间,2019年第三季度能繁母猪产能才开始逐渐回升,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可供出栏大猪数量会维持低水平,预计第四季度中后期可供出栏大猪数量将会显著增加,产能恢复加快。但综合全年情况,2020年猪肉产量维持低位,甚至小幅低于4000万吨。
他说,疫情导致的突发状况,使得生产目标或无法实现。不过,从其它目标来看,已经实现。比如,当前规模屠宰比例已经达到80%左右,高于目标。规模养殖企业快速发展,繁育水平提升,部分大型养殖企业母猪PSY达到22-23,年提供可上市的肉猪数量达到21-22头,规模养殖户平均PSY达到20~21头,年提供可上市的肉猪数量达到19.5头左右,均高于目标值。至于育肥阶段的料肉比,国内已经达到2.6~2.7左右。
同时,《生猪规划》提出“前10大养猪企业生猪出栏占全国的3%”的目标,因为猪企逆势扩张,前10大养猪企业的生猪出栏量已经占全国10%。业内预计,2020年产能恢复期,前10大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将达到6000万头,占全国12%;到2021年,国内将出现2家养殖集团出栏量超过2000万头,并将有3-4家养殖集团超过1000万头,要想挤入前10,年出栏生猪的门槛已经提高到500万头。
疫情冲击下的区域布局调整
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生猪规划》提出分类推进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生猪生产协调发展。
然而,疫情的出现打乱了这一节奏。《生猪规划》提出的“500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也因为疫情影响,很多过去的生猪调出大县,已经变成缺猪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