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从头驯化”:创造个性化新食物

   日期:2020-03-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253    

  我们吃的粮食是否完美?是否满足对健康营养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严建兵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未来粮食的生产目标应是基于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来供给食物。”严建兵团队近期的一系列成果表明,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改良或“设计”出一些新作物,将更符合未来农业的转型发展。

 

  重新“组装” 驯化新作物

 

  如何产出完美、个性化的食物?严建兵提出了“再驯化”处于半驯化状态的作物,以及“从头驯化”产生新作物的解决方案。

 

  人类现在食用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先人们在漫长的12000年里从野生植物的祖先那里驯化而来的。在现存的40多万种植物中,仅约不到100种被驯化成今天可栽培的作物。而人类从粮食中获得能量的70%仅来自于15种作物,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作物占比50%。

 

  而未来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变化、微量营养素缺乏、作物生产效率低等。严建兵认为,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生产模式,从需求端考虑作物设计,采取条件可控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或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与挑战。

 

  事实上,利用大量已知的模式植物和主要作物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基因编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突破,正在叩开人类“设计育种”的大门。而且,基于知识驱动的“从头驯化”可能仅要数年的时间。

 

  “我们可以从众多的野生和半野生植物中,重新驯化一些新的更符合人类未来需求的新作物,同时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严建兵说,“就像搭积木一样,想要什么样子就可以组装成什么样子,比如给糖尿病人提供糖类转化率低的粮食等。‘再驯化’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已经适应种植环境的处于半驯化的物种。‘从头驯化’可通过传统人为选择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来实现。”

 

  搭建鉴定玉米功能基因的“生产线”

 

  这也意味着,找到适合“编辑”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对影响作物优势性状的关键功能基因的挖掘和解析,也被认为是实现作物“再驯化”和“从头驯化”的重要课题。

 

  严建兵为此提出了实现“从头驯化”新作物的关键步骤:驯化关键基因的鉴定,快速实现野生植物到驯化作物的转变;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目标性状基因网络的精准调控;提供拥有不同有益性状的个性化作物,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

 

  “从头驯化”的梦想从实现玉米的复杂数量性状遗传解析开始。全球玉米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产量均已超过水稻和小麦,因此,玉米产量的遗传改良对保障世界及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作物驯化改良的历史告诉我们,玉米从野生杂草到栽培作物只需要5~6个关键基因改变。而产量等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持续改良,也只有约1200个基因的改变,占基因组总量的3%左右。

 

  “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祖新告诉《中国科学报》,自2009年以来,玉米基因组测序完成并不断完善。他们团队近期证实了一个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基因KNR6 ,该基因通过影响雌穗小花数目、穗长和行粒数进而控制玉米产量。

 

  “不过,玉米基因组庞大复杂、可稳定转化的品系有限、靶向性及特异性不高、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也是制约玉米产量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问题。”张祖新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把“利器”便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近年来,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已帮助水稻和大豆实现了大规模突变体资源的创制。

 

  “但这些大规模基因编辑的研究主要将CRISPR/Cas9作为传统突变手段的替代品,如何针对植物特性完善从靶标设计到突变序列检测全流程的高通量体系,如何降低成本挖掘这一新兴技术应用后对基因组影响的规律等,尚缺乏深入研究。”严建兵说。

 

  因此,他提出了综合传统遗传定位和高通量靶向基因编辑手段以加速玉米功能基因挖掘的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