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细数国家奖里“舌尖上的安全”(2)

  过去3年,以“日晒高温覆膜法”为核心的韭蛆防控技术体系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13个省市韭菜主产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将韭菜原有合格率从不足30%提高到97%。山东省寿光市化农镇综合服务站站长张利焕告诉记者:“用日晒高温覆膜法彻底解决了韭蛆的问题,不仅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量,重要的是韭菜质量安全有保障,再也不用担心出事了。当天揭完膜就能看到防治效果,比打农药快多了。”

 

  张友军说:“核心技术‘日晒高温覆膜法’不仅能够消灭韭蛆,还能兼治土壤中其它不耐高温的病虫草害,大大减少作物生长后期病虫草的危害,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绿色标准:让消费者放宽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中的农药和污染物残留问题就成为影响茶叶“健康”属性、对外贸易和茶产业绿色发展的重大负面因素。

 

  “茶农手里的茶卖不出去,喝茶的人喝得也不放心。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的茶产业才能变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告诉《中国科学报》。围绕两大问题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陈宗懋通过国内外调研发现,国际上是参照水果、蔬菜、粮食等食用作物标准来制定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s)标准,忽略了茶叶最主要的消费方式是饮用而非食用的特性。陈宗懋带领团队研究发现,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与进入茶汤中的量相比,差距可达300倍。这就明确了国际上沿用40多年的以干茶中的残留量为基准制定MRLs的惯例并不科学,它过高估计了农药和污染物残留通过饮茶方式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

 

  陈宗懋因此率先提出,要以茶汤中的残留量作为“有效风险量”的概念,探明了农药和污染物的水溶解度是有效风险量的决定因素,也是适用农药和禁限用农药确定的主要物化条件,并于1988年提出以有效风险量制定茶叶中MRLs的原则。

 

  经过近30年不懈努力,该原则已被国际官方机构和主要产茶国、消费国认可,用于MRLs制定和饮茶风险评价,重构了茶叶中MRLs制定的国际规范,从源头上保证了MRLs制定的科学性。

 

  “如何选择适合的茶园用农药是我一直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用什么农药直接关系到饮茶者的健康风险暴露。”陈宗懋和团队陆续开展了残留农药在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的沉积和消解规律研究,形成我国第一个在产前选用农药的作物评估体系,解决了茶产业中农药安全选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和茶园作业人员的高毒高风险农药暴露风险。

 

  此外,他们联合浙江大学,针对高检出率的新烟碱类农药,研发了单克隆抗体靶向识别检测技术,实现了茶鲜叶和干茶中4种新烟碱农药的高灵敏、特异性、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快速检测,检测成本仅为质谱测定的5%。

 

  绿色检测:做农产品安全卫士

 

  如何实现对农产品中农药、违禁添加物等化学污染物的精准识别与确证检测,为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有效监管提供更加精准的手段,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团队一直期望解决的问题。该团队十几年来的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存在于农产品中的许多农药、违禁添加物及环境污染物等含量很低,而农产品样品基质比较复杂,一些目标物采用常规的方法很难从样品中准确高效提取出来。从2007年开始,王静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一种特异性识别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俗称人工抗体。这种材料可以量身定制,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目标物相当于钥匙,而分子印迹聚合物相当于锁,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对需要检测的目标物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能够从复杂的农产品样品中把所需要的目标物精准“抓取”出来。

 

  王静团队结合量子化学理论预测技术,进行了全程创新,发明了“类特异性”分子印迹设计技术,突破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种类少的技术瓶颈,大大扩展了一次可同时萃取的目标物种类,先后成功研制了14类覆盖109种化学污染物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