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国家奖里“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2020-01-21 17:4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1月10日出炉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获奖项目。其中,农业科技领域获奖项目达39项。获奖项目呈现出一大特点是农产品安全及深加工技术实现新突破。
从农田土壤环境重金属阻控技术到高效安全绿色新农药创制,从另辟蹊径不用农药杀灭虫害到探明农药残留机理打消消费者疑虑,再到全面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手段,国家奖里的农产品安全技术有力提升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消费安全水平。
绿色阻控:切断重金属“入侵”途径
通过稻田喷施一种新型材料纳米硅溶胶,就能改变水稻植株中重金属的分配,减少稻米中的重金属积累。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芳柏团队的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李芳柏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成为重大国家需求,水稻是重金属超标最为严重的粮食作物,而镉/砷污染稻田是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与难点。“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定向调控重金属活性、阻隔其转移的阻控技术,是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对解决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大面积轻中度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的关键,是降低重金属活性、抑制向籽粒转移的阻控技术。李芳柏表示,该成果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土壤—水稻系统“多界面—多过程—多元素”的阻控技术体系,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铁是稻田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稻田铁循环是连接养分循环与镉/砷行为的枢纽。李芳柏介绍,调控铁与碳/氮循环的耦合过程,可降低土壤中镉/砷向水稻根系迁移的活性,从而减少水稻植株吸收积累镉/砷。
而硅与硒等营养元素与水稻镉/砷吸收转运密切相关,外源施加硅/硒养分可降低水稻吸收、转运镉/砷的功能基因表达,提高其解毒功能基因表达,从而抑制镉/砷从水稻根系向籽粒的转运。
基于以上原理,李芳柏带领团队研发了硅/硒营养调控的生理阻隔技术、铁循环调控的钝化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产品,可有效降低稻米中镉/砷含量,从而提高稻米的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套生理阻隔技术目前已达到产业化水平,通过技术转让,建立了5条产业化生产线,6个产品获行业认证。前文提及的纳米硅溶胶,就是该研究落地和产业化的成果之一。
采用这些产品,能让土壤中镉砷活性下降60%,铁膜固定量提高1倍,镉从根至籽粒的转运系数下降高达40%。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填补了稻田镉砷同步钝化的国内外空白,实现了阻控技术的完全自主创新。
经过湖南、广东、广西等多省份多年系列应用,效果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成本低于美日先进技术。“实现了‘土十条’规定的90%达标率的目标,为打赢国家净土保卫战创建了可靠、有效的技术体系。”李芳柏说。
绿色生产:
给“两减”目标吃下“定心丸”
绿色农药的创制一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几十年来的研究重点。宋宝安领衔的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过去,针对蔬菜、水稻等作物主要病虫害的药剂品种单一、剂型老化、抗药性加剧、飞防专用药剂短缺。宋宝安团队创制的仿生型杀菌剂丁吡吗啉,比常规药剂烯酰吗啉防效提高15%,兼防炭疽病,对作物与环境安全;开发的噻虫胺和噻虫嗪等微胶囊颗粒剂,比克百威防效提高12%,增产6%以上,减药50%以上,解决了现有药剂安全性差的难题。近3年推广应用4127万亩次,为植保科技进步、农药行业发展、农产品安全做出了贡献。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与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团队,则针对韭蛆这种为害30多种蔬菜的害虫,另辟蹊径,不用农药就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这项独创性技术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南到北,张友军带领团队走遍了我国韭菜主产区,进行大量调研、信息收集,将田间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返回田间进行跟踪验证。
经过17年的钻研,张友军团队首次明确了高温是抑制韭蛆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并利用韭蛆与韭菜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开创性地发明了“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在无需使用任何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就能将韭蛆100%杀死,而且还能提高韭菜产量,促进其根系生长。这一防控体系给韭菜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山东农业大学辣椒炭疽病高效防治获新进展
- 下一篇:轻简技术让油菜种植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