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抽检报告:超两成不合格产品添加甜味剂,四特酒曾检出甜蜜素
时间:2020-01-04 11: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近日,酒鬼酒“甜蜜素”事件在全国酒类行业引起广泛关注,白酒添加甜蜜素这一行业顽疾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对此,南都鉴定测评实验室收集梳理近五年全国及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原国家及省级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白酒的质量抽检数据,来窥探近年来白酒行业的整体质量状况。
根据全国及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原国家及省级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白酒质量抽检数据,五年来共检出不合格产品2008批次,酒精度、固形物、甜蜜素、总酸等项目成为“重灾区”,其中超两成不合格白酒添加禁用甜味剂。近五年白酒抽检中,四特、三河口花酒都曾因检出甜蜜素而被点名;仙芙窖、牛栏山、陶令等白酒多次被检出不合格。数据显示,近五成不合格白酒产自重庆,作为白酒生产大省,四川、贵州等地不合格白酒数量较多。
逾四成不合格白酒酒精度未达标
固形物、甜蜜素成重灾区
根据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及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原国家及省级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白酒质量抽检数据,近五年抽检不合格的2008批次白酒中,酒精度、固形物、甜蜜素、总酸、糖精钠五个项目成为“重灾区”,不合格批次数量占比共达92.23%。
具体来看,在这些不合格批次白酒中,酒精度项目占比最高,共有811批次产品,占整体不合格产品的40.39%。根据相关标准,产品的酒精度(vol%)实测值与标签标示值允许差为±1.0%vol,而这些不合格的白酒酒精度实测值未在这一区间内。
固形物含量超标,是近五年白酒抽检的第二大主因。数据显示,2008批次白酒中有334批次产品固形物项目不合格,占总体的16.63%。白酒中固形物是指白酒经蒸发、干燥后残留的非挥发性物质、难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贮藏容器、浆水、香料、添加剂等。据了解,白酒中的固形物超标,会使酒水出现浑浊、沉淀和失光等现象,不仅影响产品外观,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在白酒生产过程中,水质或酿酒工艺不佳、添加香料、酒瓶不卫生、储存时间短等因素都有可能会使固形物超标。
抽检数据显示,271批次白酒总酸(以乙酸计)不合格。南都记者了解到,白酒中有机酸分为挥发性和非挥发性酸两类,以乙酸为代表的挥发性酸,对酒香起到烘托和缓冲作用,非挥发性酸以乳酸为主,能够调和酒质、减少烈性。有机酸本身具有香气,在酒中还起调味作用,若含量及比例适当,饮后会感到清爽利口。反之酸量少会使酒寡淡、后味短,而酸量过大会使人感到酸味刺鼻。
超两成不合格白酒违规使用甜味剂
276批次因添加甜蜜素被点名
人们通常认为,一款优质的白酒饮后往往“唇齿留香”,不少商家为了追求酒水的绵甜口感,在白酒制作过程中添加甜味剂以制造“回甘”假象。抽检数据显示,近五年抽检不合格白酒中,共有454批次产品因添加甜味剂而被点名,共占总不合格批次的22.53%。其中,276批次产品添加了禁用物甜蜜素,是近五年白酒抽检不合格的第三大主因。160批次产品添加了糖精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安赛蜜等甜味剂都在白酒抽检中被检出。
南都记者了解到,白酒制作过程中,糖分不易通过蒸馏蒸发进入酒体,如果加入白砂糖则可能会让酒产生浑浊、沉淀,部分厂家转而使用更加低价的甜味剂。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等甜味剂,是经过安全性验证并允许在果汁、冰淇淋、糕点、果脯蜜饯等食品中适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添加甜蜜素可以用于配制酒,但在白酒中使用属于超范围添加,系违规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