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转基因研发成效综述(2)
时间:2019-12-31 10: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在美洲,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相关监管机构简化、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流程,从而加快农业生物技术新产品的审批、降低开发者的成本、鼓励对转基因农作物进行更多投资。加拿大环境部批准了一家美国生物技术企业在爱德华王子岛省罗洛湾养殖转基因三文鱼。
在澳洲,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决定从2020年起解除该州除袋鼠岛以外有关种植转基因作物禁令,至此澳大利亚大陆所有州都取消了转基因作物种植禁令。
消费方面,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水芳介绍说,美国一半以上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都在本国消费、75%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和日本也在大量进口和消费转基因农产品,年均转基因产品进口量接近2000万吨。另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2018年全球有44个国家进口了转基因农产品及其制品。
转基因研发是我国重大科技行动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转基因技术。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开展这项新技术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当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随后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提出明确研发方向。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作为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该专项研究的目标是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
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建立起涵盖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等全链条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克隆具有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抗病虫、抗逆等性状的关键基因252个,部分重要基因已开始应用于转基因新材料创制。这些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基因专利的垄断。
近年来,一批抗虫水稻、高植酸酶玉米、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节水抗旱小麦等原创性重大产品研发和安全评价取得新进展。总体上,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产业化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转基因是一项应用型技术。对此,我国一直积极稳慎地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
2008年以来,7个中央一号文件均对转基因工作提出要求,形成了系统部署,强调要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要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做好科学普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推进产业化。
我国转基因品种应用最广泛的是棉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强国,截至2019年底,转基因专项共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76个,累计推广4.7亿亩,减少农药使用70%以上,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9%以上。
以转基因抗虫玉米及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为重点,中央财政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牵头,联合转基因研发、生物安全评价的科研单位,共同构建起上中下游一条龙实施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转基因专项重大产品的研发应用效率,有利于加快培育壮大生物育种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抗虫棉和抗病番木瓜。我国还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种国外研发的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进入国内市场。
产业及研究领域一些人士认为,应当加快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应用。对此,廖西元表示,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径,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