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推动粮食产业绿色发展纪实
时间:2019-12-27 09: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广西粮食产业坚持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路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了现代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广西粮食生产总体稳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在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2018年考核中再次被评为“优秀”等次,获得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文通报表扬。完成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完成率108.2%,排全国第3位;大力推广超级稻134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超级稻面积的10%左右,获袁隆平院士题词;自主选育的桂育11号获2019年全国十大优质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数达126个,总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六,创建打响了宾阳古辣香米、象州大米、灌阳千家洞香米、南丹巴平米、桂平丝苗米等一批区域性品牌大米,其中宾阳古辣香米和南丹巴平米分别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在18个县(区)建设生态农业核心产业基地,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推进三江、全州、桂平、灌阳4个县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其中全州和桂平已通过国家评定。
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
推广了一批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主要集成推广了三大模式:一是绿色生产模式。如水汽平衡、“三控”栽培(控水控肥控药)、生态富硒、绿色防控等技术,以及“稻-稻-灯”绿色植保、“稻-油菜”等模式。南丹县核心示范区实施“稻-灯-鸭-油菜、绿肥”种植模式5.5万亩;推广“稻-灯-鱼-油菜、绿肥”种植模式1万亩。二是绿色高产模式。如“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稻+稻+马铃薯”等高产模式。三是绿色高效模式。如“稻-灯-鱼”“稻-鸭-冬肥”“稻-灯-鸭-油菜、绿肥”生态种养模式。推广三大模式实现“三减”。灌阳县通过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达96.3%,农药减少施用量达25%;创建区农田用水节省15%以上,项目共减少不合理的施肥183.7吨、农药2.68吨,共计节本增收4503.12万元。
促进了增产增效提升产能。在创建项目实施中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注重良田良态建设,提升粮食产能。推广良种方面,项目区全面示范推广超级稻和高产优质杂交新品种,带动项目县及周边地区种植高产优质水稻面积690万亩,占早稻面积的51%。如南丹县统一选用优质品种,以“中浙优8号”“野香688”“桂育9号”为主导品种,项目区优质稻品种使用率达100%。稳产增产方面,重点推广“稻-稻-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等模式,带动全区发展冬种马铃薯100多万亩,发展再生稻50多万亩。特别是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团队在桂林灌阳县开展“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种植模式示范,实现了“三省两高一优”(省种省工省药、高产高效、优质)目标与成效,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516.7公斤,比上年实施亩产增加2.68%;比非项目区亩产增加8.92%。
实现粮食品质提升。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有效实现了粮食品质提升。8个创建项目县共推广产量稳、米质优、口感好的优质高产品种40多个,创建富硒等优质稻米基地20多个。同时项目区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平台,积极打造稻米品牌,创响了宾阳古辣香米、象州大米、灌阳千家洞香米、南丹巴平米、桂平丝苗米等11个区域性品牌大米。其中宾阳古辣香米和南丹巴平米分别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广东、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优质稻米,价格比市场价平均高出2-5倍,有效地促进增收。近几年宾阳县通过线上销售的稻米每年可达1000多吨。南丹县的生态巴平米、“溪谷源记”富硒有机米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1.65万吨,产值达6500多万元,2018年巴平大米、富硒大米电商销售300吨,取得可喜的成效。容县沙田柚分拣中心投入使用,大大地提高了沙田柚的经济效益,通过沙田柚分拣,消费者根据不同级别选购,价格提高了20%以上。
推进超级稻示范推广
积极推广超级稻。广西高度重视超级稻的推广工作,把超级稻推广作为“藏粮于技”和提高粮食产能的主要任务来抓,依托“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等平台,实施广西“千万亩超级稻行动计划”,超级稻推广面积快速发展,2010年推广面积突破千万亩,2013年以来超级稻种植面积连续超过1300万亩。据农情统计,2019年种植超级稻1340万亩左右。目前广西超级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超级稻面积的10%左右,占广西水稻播种面积的40%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