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学终结了这些谣言(3)
时间:2019-12-25 11: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谣言:6月是吃荔枝的季节。一则关于荔枝的谣言也是随之而来,有文章表示,印度暴发“荔枝病”,有上百儿童因脑炎丧命。因此,荔枝吃多了就会得脑炎,非常危险。
真相:荔枝并不会直接导致脑炎,也不会传染,但过量进食荔枝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会诱发脑水肿(可能诊断为急性脑炎综合征)。而荔枝成熟季节也是脑炎的高发期,且看上去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容易误诊和误判。
其实“荔枝病”并不罕见,在中国、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的荔枝产区都出现过类似疾病。患者多数发病时间在凌晨,主要症状是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部分严重患者有呕吐、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
导致“荔枝病”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有科学研究认为,它们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合成,进而显著地降低血糖,是引发急性低血糖症的主要原因;其次,虽然人体可以利用果糖提供能量,但相当一部分需要转化为葡萄糖,供器官代谢需要。果糖被人体吸收后会被运到肝脏进行加工,变成葡萄糖。但果糖的GI值(升糖指数)比较低,也就是说肝脏的加工速度不够快,所以无法抵消人体消耗葡萄糖的速度。
同时,“荔枝病”常常与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饥饿挂钩。在印度,很多患病的孩子本身就处于营养缺乏状态,葡萄糖的合成被抑制,果糖转换来不及,又没有其他食物补充,这是最终导致低血糖症的原因。
8
5G基站密度高辐射大?
辐射量不如电吹风和电磁炉
谣言:随着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各种“5G基站密度高辐射大,危害健康”的言论甚嚣尘上,传播起来比5G跑得还快。联想到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的公开质疑,人们不禁要问:“5G真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吗?”
真相:5G网络的提速,并不是依靠加大5G基站的发射功率,而是依靠扩容传输带宽、提升抗干扰能力和接收灵敏度综合获得的,从2G基站到5G基站,辐射其实是越来越小的。
贵州移动大数据分公司总经理李文华表示,以中国移动为例,在4G时代,大型基站的功率为40瓦,小型基站功率为20瓦,但在5G技术下,微基站的功率仅为10瓦,微微基站功率甚至达到250毫瓦。“通过波束赋型后,5G基站分配到天线输出口的功率仅4瓦,与此相对应的是,家用照明灯每盏的功率为15瓦到40瓦。”
李文华解释说,5G网络的提速,并不是依靠加大5G基站的发射功率,而是依靠扩容传输带宽、提升抗干扰能力和接收灵敏度综合获得的。当然,基站的辐射客观存在,但5G基站与4G基站在发射频率上标准相同,都必须符合“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的国家标准。这个辐射量和家用电器比起来,简直微乎其微,甚至不如电吹风和电磁炉使用时的辐射量。况且,运营商在铺设基站时,会考虑到信号叠加的问题,所以实际发射频率远低于国家标准。
9
“狗药”芬苯达唑能击败肿瘤?
目前并未有临床数据支持
谣言:一则“患者吃‘狗药’芬苯达唑,两个月肿瘤就消失”的新闻在朋友圈流传,让很多民众将信将疑,事实怎样呢?
真相:芬苯达唑(PanacurC)是一种用于狗和其他动物驱虫的药物,目前没有临床研究支持该药能治疗癌症,现有的一些支持或反对证据均来自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距离临床试验,乃至成为药物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动物实验却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不胜枚举。芬苯达唑是一种未经过临床试验的兽药,人吃兽药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
任何一款抗癌药的上市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1—3期研究等多方面的试验,来充分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剂量、疗效等。从动物实验来看,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与当前的化疗机制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仅仅凭借极少数特殊案例得出所谓治疗有效的结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10
“量子波动速读”可1分钟阅读10万字?
用手翻书根本不可能产生量子波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