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食品安全溯源国家平台和标准即将出台,落实主体责任成重点(2)

  此外,食品安全溯源的应用,顾振华认为不可能一步到位,应该会从预包装食品特别是其中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先行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所有的品类,“比如婴儿配方奶粉,一方面是属于特殊食品,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价值高,食品安全溯源成本对其来说压力会小很多;而对那些本身只卖几块钱的食品来说,要另花一笔钱来做食品安全溯源和相关数据建立,无疑会是沉重的负担,所以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应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如区块链的应用,肯定是要分品类、分步骤进行的。”

 

  扩大食品进口应与食品监管延伸同步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趋势和电商平台等因素的推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进口食品的快速增长,进口食品逐渐成为中国寻常百姓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iResearch的调查,当前57.5%的消费者在进口食品上的消费金额占整体食品消费的比例超过了10%。进口食品的规模也在壮大,2009~2018年的十年间,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进口食品规模保持了17.7%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2018年进口食品总额首次超过700亿美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与1997年相比,2017年进口食品经营企业数量为18112家,增长了近3倍,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达13861家,是1997年的770倍;外资企业3303家,比1997年增长了42.4%。

 

  顾振华认为,进口食品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来自国家的开放姿态,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使然,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来看国家会进一步加大进口食品开放力度,把以往人们认为的壁垒打破;但与此同时也要保障好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把关和检验检疫。

 

  “以往只对进口来的食品产品进行把关,但随着进口食品数量越来越多,要确保食品安全必须要将把关环节往前延伸,从国外食品的生产、种植、加工等源头环节上,就向其宣传中国的食品标准,要求其生产满足中国食品标准的产品,不能等到食品进到海关了再来做检查。”顾振华表示,消费者对进口食品不要盲目推崇,有些食品并不是通过了口岸检验,就代表一定没问题了。

 

  发达国家的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技术起步早于中国,扩大进口食品,对国内农产品、食品产业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会倒逼国内食品产业链相关责任主体提升自身竞争力,加速中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传统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亟须升级换代

 

  食品行业的范畴,不仅包含食品制造,还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和酒水饮料茶两大块,而这三个板块对食品安全需要提供的技术支撑和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以占据食品行业整体60%份额的农副产品加工板块来看,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第一关,潘迎捷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中国分散在各地众多的乡镇企业,大部分都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发展起来的,但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不高。从加工比例来看,中国是1:2,美国是1:3.7,日本、欧洲能达到1:4或1:5,中国的农副产品加工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加工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这一环节也还较为薄弱。

 

  “农副产品加工需要科技支持和市场渠道打开,电商经济为偏远地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目前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对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产业进行升级换代,中国现有的一些食品加工方式依然比较粗放传统,不适应现代化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需求。”潘迎捷对记者表示,传统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不仅要保持特色风味,还要与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行业趋势相接轨,这是中国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很大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