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溯源国家平台和标准即将出台,落实主体责任成重点
时间:2019-12-23 14:5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近日在“2019中国(上海)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论坛”暨上海市食品学会年会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年会上,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长潘迎捷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两位行业专家就对近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理解、行业协会如何赋能食品行业提升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做出了独家回应;并对当下食品行业热点话题如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扩大进口食品开放、传统食品行业升级改造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顾振华、潘迎捷一致认为,《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是中国食品产业过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未来行业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一个文件,客观分析了当前国家食品安全的形势,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当下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并对落实行业主体责任做了具体部署。
潘迎捷对记者表示,上海食品学会年会的参与对象过去主要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近两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更多企业参加,学会也重点转向为企业转型调整提供技术、服务、政策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顾振华也强调,“三鹿奶粉”事件后的十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经历了全面从严整顿,不太可能再出现大规模、系统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但当下的食品安全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不少。
食品安全溯源呼吁国家搭台、企业唱戏
上述《意见》第七条明确提出,要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食品生产企业对其产品追溯负责,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记录真实完整,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国家建立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追溯平台,建立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追溯标准和规范,完善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加强全程追溯的示范推广,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接受政府监督,互通互享信息。
顾振华表示,食品安全溯源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供应商供应渠道来源不明确的产品,食品安全就不可能有保障;相关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不落实,食品安全溯源标准就无法真正落地。
“中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经营规模总体来看还是太小了,这个行业成本投入和门槛也偏低,缺乏长远眼光和规范管理的企业就容易在食品安全上出问题,大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更好一些,不同规模的企业主体之间追溯技术差距极大。目前国家统一的追溯平台还没有搭建起来,市场上大都是企业自建的追溯平台,各自为政是普遍现象。”顾振华呼吁,目前行业急需一个国家层面搭建的统一平台,来兼容分布在各个企业和行业中的不同的追溯体系,“全国农产品、食品的信息是海量的,但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孤岛现象,国家搭建的统一追溯平台要像一条发达规整的高速公路,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则是一条条匝道,各企业、行业主体只要连接好匝道,就能对接上高速公路,相关的溯源信息就能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共通共享,不管什么技术体系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走得通。”
他指出这次的《意见》与以往很大的一点不同是,原来处罚单位而不处罚相关个人,现在可以直接处罚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本人,高压态势下,这些主体和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会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触犯转变。
潘迎捷也认为,目前的食品溯源信息过于分散化,应该由中央政府来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具体操作还是得由企业来做,主体责任还是在企业。
目前市场上食品溯源技术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条形码、二维码,区块链溯源技术在一些高价值产品上开始投入应用。
顾振华提出,第三方检测和溯源机构,将为大量中小企业落实食品安全溯源提供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小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溯源服务,可以减少硬件、软件投资成本,同时加快食品安全溯源覆盖的的品类和面积。“比如上海有很多标准化的菜市场,每个菜市场里都有一个快检实验室,但这并不能保证菜场里的菜都是健康无害的,很多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第三方的机构来介入,政府出钱来购买服务,静安区的标准化菜市场已经有这样的操作先例了。”潘迎捷说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