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专访杜国楹:逆势而上,首创茶业“标准化”
时间:2019-12-07 18:4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提起小罐茶,很多人都不陌生。对于这个新兴品牌,如何能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成为行业黑马,人们也充满好奇。近日,小罐茶的创始人杜国楹接受虎嗅Pro深度专访,对于争议事件毫不讳言,同时对小罐茶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进行了分享,其中“标准化”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被提及。
如果说,2017年以前是小罐茶的第一阶段,是为印证消费品玩法能不能行得通、消费者是否买单,以及这个用户群体的市场规模有多大,2017年后,小罐茶进入到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改造上游供应链。 眼下,杜国楹在黄山投入数亿,正在建一座占地面积300多亩的中央工厂,“黄山工厂那边一直在谈,但为什么迟迟不敢下手?因为市场没有给我们清晰的结论。我只有解决了市场(问题),才能靠我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倒过来去整合整个资源,也才能让整个产业链真正活起来。”杜国楹对虎嗅Pro说。 但后端的工作是隐性的,杜国楹在大刀阔斧建设后端的时候,今年1月小罐茶经历了成立以来的最大舆论风波。 2018年底,杜国楹在广州茶博会的一场公开论坛上,透露小罐茶零售额破20亿元。1个月后,有人在微博上算了笔账:“8个大师,平均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假设全年无休,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顶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小罐茶大师累不累?”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迅速发酵。 “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制茶大师们制定产品标准,把关原料采摘和生产过程。更多的苦活、累活交给现代化制茶设备去解决。”在当时的声明里,小罐茶官方如此回应。 按照官方说法,“大师”相当于产品经理,他们和小罐茶一起制定茶叶品质标准,控制产品品质,利用自己的经验,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厂,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小罐茶标准化背后,是为了实现消费者端的两大基本诉求:一是保持口感的一致性,不能出现这一批偏苦、那一批偏涩的问题;一是实现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也是基于杜国楹对公司的定位:小罐茶不是只做高端茶,之后会涉及到到大众茶、快消茶,要想实现百亿甚至千亿市场不可能依赖手工。 杜国楹说:“如果这个问题(工业化)不解决,规模化的效益就会有问题,成本得不到根本的有效的控制,另外产品的标准化没法真正实现,产品没有标准,谈何品牌?所以我们必须去做。” 今年5月,小罐茶宣布与IBM合作,建自动除杂生产线。杜国楹希望之后能用机器的地方全部用机器来替代,“我敢说到明年,不单单在中国,在全世界我们中央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也是排第一的。”
目前,小罐茶的大部分茶品都在原产地完成采摘和粗加工,之后运到黄山做统一的精制、封装。2019年,小罐茶加大了茶园端的建设,目前已经在黄山休宁、云南凤庆和福建安溪建立自有茶园。未来,杜国楹打算在每一款茶的核心产地都建立工厂和生态示范茶园,用小罐茶在市场端的影响力,建立生产标准,告诉周边的农民怎么种植、怎么采摘、怎么管理,然后输出鲜叶原料的标准。 这是一套完整的从市场到工厂,再到上游基地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不过如此高度工业化也引来质疑,虎嗅作者王新宇长期关注茶行业,他认为:“在国内的高端市场,手工制茶成就了大师,也成就了相关茶类的口碑,机器制茶牺牲了手工制茶的一些非标元素,在特定的季节和制茶环境,都可能对高端茶品形成影响。” 杜国楹说:“手工和机器都是工具,最终服务的都是消费者。”他也承认,手工有手工的市场,并且不排除哪天自己的退休了,或许会真着手打造一款手工茶品。 但对于想走消费品路线,打造百亿、千亿规模的小罐茶来说,必须依靠工业化来提升生产效率。 除了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来满足供应规模和稳定品质外,杜国楹还想通过这种方式打出口味特色。“我们讲一泡好茶,安全第一,洁净第二,好喝第三,我们的研发中心与大师正在做的事儿是第四件——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