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海嘉里受国际认可,用一粒米引领中国农业变革
时间:2019-11-14 17: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2019年11月8-9日,由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主办的“第二届ICC亚太区国际粮食科技大会”在天津召开,众多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分享和交流了世界粮油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中,中国知名粮油企业益海嘉里分享的稻米全产业链生产及加工技术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益海嘉里研发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和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也在本次会议上获得了ICC特别颁发的“科技创新奖”。
(ICC主席向益海嘉里颁发“科技创新奖”) 益海嘉里自2006年进入水稻加工行业,以推动行业变革、坚持产业创新为己任,历经十多年,斥巨资开创了集大米生态基地种植、加工、储运、副产品综合利用一体化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满足消费者对大米的美味、安全、环保的需求,更从根本提升了中国水稻加工产业链的附加值。益海嘉里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使水稻废副产品得以充分利用,可延伸加工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据益海嘉里米业事业部技术专家推算,如果全国2亿吨水稻产生的稻壳替代煤炭燃烧,全国每年可节省煤炭约2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多万吨;如果米糠榨油技术能在全行业推广,每年可为国家增加油脂供应230万吨,若换算成大豆,则节省1.1亿亩左右的种植土地。此外,从稻壳燃烧后的稻壳灰中提取白炭黑,又可作为替代矿砂白炭黑生产绿色轮胎的可再生重要原料。米糠榨油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高端稻米油,还可以继续提炼卵磷脂、肌醇、甾醇、谷维素、香兰素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凭借这项创新,益海嘉里的“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荣获2010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近年来益海嘉里不断将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及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向国外水稻同行分享推广,获得了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和粮油加工业同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大米过度加工不仅导致营养和口味的急剧下降,甚至还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大米作为我国的重要主食,消费量占我国口粮消费总量的60%以上,并且消费人群仍在扩大。国人通常对如何挑选大米有着一套自己的准则,但很多消费者对如何选择好的大米,存在误区,这就促使加工企业们片面追求“白、亮、透”,攀比稻米的碾磨深度,造成过度加工的恶性循环。 央视网早在2013年就报道过《粮食过度精加工调查》,揭开了大米过度加工的真相。 有些大米加工企业为了让大米看起来更白、摸起来更光滑,靠卖相来迎合消费者,抛光工序从一抛、二抛变成三抛、四抛…… 消费者或许不知,大米最早进行抛光只是为了去除附着在大米上的糠粉,一般只需抛光一次。 然而,大米的大部分营养都集中在外层部分,抛得越干净,营养流失就越多。 其次,过度抛光的大米,貌似外表晶莹,实则严重破坏了成品米的结构组织。 稻米过度碾磨,致使大米淀粉层暴露在外,在加水煮米时,淀粉吸水溶出,不仅会使米饭粘连不成型,也让米饭失去了应有的粘弹性,口感变差。 于是才有人感叹:“怎么现在的米比以前好看了,口感却越来越差?” 而在《白米的加工精度对食味及经济性的影响》一文中,也提出了:白米的加工精度超过“适度”范围后,不但食味没有提高,同时经济指标也明显下降。 据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推断,每年我国在粮食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损失粮食达350 亿公斤以上,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粮食单产数据统计换算,这相当于 600多万公顷耕地的产量。 其中加工环节损失粮食达75 亿公斤以上,约占 21.4%。 按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计算, 如果全部过度加工,成品米得率下降,实际产出仅约1.2亿吨,加工浪费约20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口粮或4000万亩稻田一年产量。 除此之外,整个稻米加工行业每增加一道抛光工序,将增加用电20亿度以上,这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半年用电量。 益海嘉里始终笃信,大米行业适度加工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益海嘉里自2006年进入水稻加工行业,经过不断的小试、中试及对适度加工产品的市场反馈跟踪,逐步建立起领先行业的稻米适度加工方法和标准,基本方法是采用白度作为精度检测指标,结合不同品种特性根据糙出白(一千粒三道米机整粒白米重量/一千粒糙米重量)的比例来控制加工精度。益海嘉里通过行业会议、学术交流把稻米适度加工的原理和经验向行业同行分享,并坚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教育引导消费者改变对大米质量的评判和消费习惯。 事实证明,益海嘉里稻米适度加工的理念和实践,与国家政策导向完全契合。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