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食品乱象调查:有产品引发数十人中毒,“拔草”容易维权艰难(2)
时间:2019-11-06 09: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朱丹蓬表示,“很多好玩的东西的设计者和制造者是两个不同的端口,制造者不一定有网红的思维,而有网红思维的一帮人并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很多都是代工生产的,没有自己的工厂。因此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较大。”
他表示,传统食品行业从设计到研发到生产再到售后,一般拥有完整的链条。而当下很多网红食品的设计者本身是“轻资产”的,他们委托厂家生产,对成本控制提出要求,随后的销售也可以外包给营销公司或电商渠道。因而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把控力度较弱。此外,网红食品的兴起和退烧大多就像一阵风,其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也让商家对长期经营的考虑让位于对短期的传播效应的追求。“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不需要考虑怎么做成百年老店,一阵潮流过去可能就收割了几千万甚至数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安全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他认为,对于网红食品,监管层需要面对的难点之一,是相应标准的滞后与缺位。国家标准形成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进行检验,要有数据支撑,这些都需要时间。因为网红食品更新迭代的速度快,部分形式新颖的网红食品可能暂不存在直接对应的生产标准进行约束。“比如说,冰淇淋有国标,那如果出一个辣条冰淇淋,就是没有国标的。儿童酱油、儿童面条都没有国标。”
朱丹蓬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在食品安全层面,的确可以通过一些宽泛、普适性的标准,如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甜蜜素的添加量等,对网红食品产业链进行规范,但具体到各类产品的特有成分和组合,没有论证和临床数据,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产业端的创新和升级步步紧跟消费端的需求,相关标准只能尽可能地争取不落后太多。
乱象2:带货食品花样多 消费者“拔草”容易维权艰难
让食品成为“网红”的营销策划中,也常见网络红人的身影。艾瑞和微博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国内网红产业市场规模在继续扩大,而食品领域就是新兴的垂直领域之一。
今年7月,通过分享菜谱在微博积累了数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堂妈小厨”陷入了风波。通过微信和淘宝向她购买樱桃和调料包的部分粉丝收到货后发现料包是三无产品,而樱桃有些已经腐烂,价格更是比市面上的同款高出了很多。评论区里,不少消费者留言投诉,指其态度不佳,大量删帖。
在火山小视频上,南都记者曾发现一家拥有7.1万粉丝的水果商家发布多个视频推销芒果,宣称“香味浓郁”、“甜度高”,并附上商品链接。然而,其淘宝店在售的芒果评分远低于淘宝店铺平均分。不少买家评论说,被短视频平台“种草”而来,购买后却发现“不够10斤”、“放了好多天仍是硬挷挷的”、“酸得要命”。
今年中秋节之前,拥有上千万粉丝的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主播天津李四开了一场卖货直播,推荐了商户“田哥大闸蟹”家的大闸蟹,给后者带来了超过一万份订单。9月,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平台上表达不满,表示发货延迟、缺斤少两。有消费者称收到的16只大闸蟹中有七只是死蟹。9月17日,该平台电商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已对该主播执行扣除信用分、限时关闭购物车功能的处罚,并要求其及时处理退款及售后。
借助合适的场景和平台,素人“带货”的食品也可以足够诱人。今年5月,上海的董小姐在一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位拿着“自家烤的虾干”的农村大妈,视频里红彤彤的烤虾足有半个手掌大。董小姐立即下了单,几天后货到付款拆开包裹后,却发现收到了外形干瘪、腥味刺鼻的三无产品。而由于在该平台查无订单信息,董小姐的维权之路艰难坎坷。她以这段经历写成的文章《我一个世界五百强做食品的,被xx卖烤虾的骗了》,一夜之间刷了屏。
5月30日,该短视频平台向南都记者表示已展开相关调查,下架涉嫌虚假宣传的问题商品,将对违规商家进行清退处理,并同步启动先行赔付,与用户沟通赔偿问题。将进一步加强包括农业渔业在内的相关产品的广告审核。
短视频或直播平台上的食品营销并非只有这些直白的形式。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向南都记者表示,由于目前很多平台的收入和流量十分依赖各类主播的“带货”,各类或明或暗的推广占据大量空间,较为混乱。 “有好多种方式,包括PK、挂‘小黄车’(购物车图标,点击可跳转购物链接)、脑门儿上绑一条带子上面写的微信号的……”此外,网红的直播间里还存在刷礼物换广告时长的“交易”。“比如开直播的时候,别人给我刷礼物,在很多平台上一刷,一会儿几十万就没有了。榜高的话呢,主播就会给他做宣传,要求大家去买他的东西。”朱巍介绍,最夸张的时候,主播可以在直播里花一个小时去介绍产品,假装砍价,实则带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