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米、玉米和杂粮,打造粮食三张名片
时间:2019-10-22 18: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在世界粮食日前夕,我国时隔23年,中国再发粮食白皮书,白皮书突出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白皮书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白皮书说,到2020年,确保建成5333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吨以上。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到2022年,确保建成666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
吉林打造粮食三张名片
粮食大省吉林,本着把“玉米做深、水稻做精、杂粮做细”的产业目标,正着力打造全省粮食的三张名片,即吉林玉米的“黄金名片”、吉林大米的“白金名片”和吉林杂粮杂豆的“彩金名片”。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资源禀赋优越。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绝大部分属于源头性河流,水质清澈。黑土层厚达40多厘米,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示范省,全国“六大林区”“八大草原”之一,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
多年来,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生产出全国6%的粮食,提供了全国10%的商品量。
“吉林大米”——白金名片
以好吃、营养、更安全而著称的吉林大米新米订单不断。吉林省“白金名片”吉林大米,正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吉林水稻历史与分布区域
吉林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卢城之稻就已享誉华夏,清朝更是成为皇室贡米。吉林是东北粳稻的发源地。
吉林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一是东部长白山丘陵地带。代表品牌是梅河大米、柳河大米、延边大米等。二是中部松辽平原地带。代表品牌是万昌大米、舒兰大米、榆树大米、长春松花江大米等。三是西部松嫩平原地带。代表品牌是查干湖大米、嫩江湾大米、二马泡大米等。
经过几年的品牌建设,“吉林大米”品牌蜚声中外,吉林市、长春市分别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和“中国优质粳稻之都”称号。2017年,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开放的中国:精彩吉林相约世界”全球推介会上盛赞:“吉林大米比日本的还好”。这就是吉林大米的“白金名片”。
吉林水稻的七次更新换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水稻品种经历了7次更新换代。
1949年到1955年,是吉林省水稻生产和种子工作的恢复时期。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仅130万亩,品种主要以“青森5号”“小田代”为主,产量为170公斤/亩。
1956年到1965年,省农科院选育早熟品种长白1-5号、中熟品种松辽1-5号,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品种,实现增产10%—20%,在生产上代替了日本品种。吉林省水稻品种完成了第一次更新。
1966年至1980年,“长白6号”“吉粳60”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达到48万公顷,占全省水田面积70%。吉林省水稻品种完成第二次更新。
1981年至1990年,随着大棚盘育苗机插秧技术的引进推广,日本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占据吉林省水稻品种市场,成为吉林省水稻品种第三次更新。
1991年至2000年,通过省内水稻专家的努力,“长白9号”“超产1号”等50多个吉林省自己选育的品种占据了主要市场,产量达到450公斤/亩,彻底改变了日本品种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完成第四次品种更新。
2001年到2010年,种子市场的需求仍然是高产,这一时期,正值国家推行一期超级稻战略,吉林省完成了第五次品种更新,“吉粳88”等一批高产品种应运而生,产量平均达到480公斤/亩。
2011年至2014年,吉林省完成了水稻品种的第六次更新,产量提高到520公斤/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吉林省出台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
- 下一篇:巴基斯坦政府下令抑制食品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