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小核桃成就强县富民大产业 绿水青山助力黄龙经济“腾飞”(3)
时间:2019-10-14 11: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脱贫成功的刘正喜逢人就讲:“现在我也不只靠国家养着了,村上不仅给旋耕机、化肥,又帮我管理核桃园,还把核桃款直接送到家里,我现在已经提前进入小康了!”他告诉记者,家里现在一共有11亩核桃园,今年核桃收成基本可以,收入能有1万多元。“下一步我准备再多栽树,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又可以美化环境。”
磊庄村核桃产业的成功发展,是黄龙县绿色发展,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的一个缩影。截止目前,黄龙县核桃面积已累计达到28万亩,人均核桃面积8.7亩,年产量突破1.1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精准扶贫的路上,黄龙县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多元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参与到致富产业链中,让群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黄龙县辖5镇2乡47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目前贫困发生率为0.13%。早在2015年,黄龙就已实现全县整体脱贫;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6946元,增长至2018年的8717元。在陕西省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黄龙县取得了非贫困县序列第三名、延安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在产业扶贫中,黄龙县按照“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巩固提升苹果、核桃等长效主导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等短平快增收产业,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筑牢了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2018年,黄龙县生产总值17.03亿元,人均GDP3.4万元,财政收入8596万元,分别是1952年的757倍、531倍和366倍,2014至2018年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综合考核第一方阵。黄龙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闭塞”走向“开放”的华丽转身。
“生态先锋”的绿色崛起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方病区、生活艰难等诸多代表落后的词语,曾是对黄龙县的评价。然而,来到今天的黄龙县,无论是漫步县城,还是游走在乡间,人们对黄龙县近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受无疑都是强烈的。绿水青山是黄龙的名片,也是当地群众的饭碗。
改革开放40年来,黄龙依托生态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体系。
70年的艰苦奋斗,黄龙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变化,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生态产业转变,从不为人知的山区小县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小城嬗变,黄龙逐渐走出了延安,走出了陕西,走向了全国。“优质的生态资源是黄龙最大的财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加快黄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黄龙县县长李富荣说,70年来,黄龙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亲身感受到黄龙的每一点变化,他心里有感触,有感慨,也有自豪。
70年来,黄龙人民从吃不上,到吃的饱、吃的好、吃的健康。窝头变成了白面馍,少油寡食变成了大鱼大肉,现如今大家追求绿色健康饮食,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自家自产自销。“吃黄馍,吐黄水,出门碰见柳拐腿”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70年来,黄龙人民告别了土窑洞,告别了窝棚,住上了青砖瓦房,住上了混凝土平房,现如今,1191套商品房,6000套安居工程,4966个经营主体,让一半以上的黄龙城乡居民进城上楼,不但住得好,而且留的下、能发展。
70年来,黄龙人民不再为出行发愁了,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242.97公里农村公路,213公里省道,极大的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已建成通车的青兰高速,即将建成的黄蒲、延黄、韩黄,将黄龙纳入陕北、关中、晋西“两小时经济圈”,黄龙将从过去的交通末梢转变成为交通枢纽,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愈加明显,即将迎来另一个高速发展期。
70年来,黄龙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依托优质禀赋的生态资源,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城乡收入稳步提升,实现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共生双赢,群众在生态经济全产业链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