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小核桃成就强县富民大产业 绿水青山助力黄龙经济“腾飞”(2)
时间:2019-10-14 11: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沿着曲折的山间小路一路向上爬,放眼望去,满山都是核桃园,这些果实累累、大大小小的核桃树,在这里汇成了绿色的海洋。远处的山顶上,还有一座凉亭,郑关礼说,那是专门修建的一处观景平台,用来进行产业观光。“我们这里,只要看得见的地上,都能种核桃。”
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磊庄村自然条件其实并不好,气温不稳定,气候差别大,春夏雨水少,反而秋收时雨多。过去,村里人多地少,耕作方式落后,长期以来,形成了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恶性循环,村民们忙碌一年下来也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992年,黄龙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核桃的政策,开始将核桃列为优势产业倾力开发。1996年,提出“一镇板栗一乡椒,全县到处栽核桃”的决策,全县的核桃产业进入到规模扩张阶段,政府把发展优质核桃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
磊庄抓住了这次机遇,于是在1997年成立了村核桃协会,在时任村支书及协会会长李建民的带动下,建起了磊庄第一个核桃优质示范园。从此,磊庄把核桃产业开发为本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
2001年,黄龙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第二年,政府明确核桃产业的主导地位,进行一系列认证和参展等。磊庄再次抢抓了机遇。
2003年,磊庄开始规模化种植核桃。统一标准,统一苗木,统一管理,定期请技术人员指导,磊庄建起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品核桃园。短短几年,核桃产业就提升为磊庄村民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村民的收入逐步上升,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形成了以核桃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去年,中国林业网发布认定了全国第三批21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名单,磊庄核桃基地位列其中,这也是黄龙县自2013年以来获批的第3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
“过去都是村民自己种,现在大家集体种;以前什么杂果都种,现在品种都以‘香玲’为主;从前重‘量’,现在重‘质’。”代村支书王联合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磊庄的核桃园面积已有4800多亩,人均达到13亩之多,年产值高达540万元。仅核桃一项产业,农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万元以上。
王联合说,现在核桃产业的总规模形成了,但是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场,卖出好价钱,还是一个问题。
在农村电商已逐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时,磊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却才刚刚起步。今年7月左右,磊庄的电商平台才正式上线,而且销售成绩并不理想。虽然早在2003年村里就成立了核桃专业合作社,但村民们销售核桃的主要方式仍是靠外面人来村里收。
“会用电脑的都没几个,更别说开网店了。”王联合说,村民的文化水平限制了电商的发展,不过为了产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一直努力。未来培训中心将定期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同时,核桃干果、核桃油等附加产业也要一步步提上来。“下一步,还要完善存储技术,让新鲜的核桃可以储存更久。日子总是会越来越好的。”
产业扶贫的黄龙路径
王联合的自信并不盲目。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核桃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村里目前已经基本没有贫困户了。这两年,磊庄将村上的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在扶贫户享受兜底保障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变了兜底户只能靠国家的补贴生活这一现象。“产业的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70岁的脱贫巩固户刘正喜因患脑梗卧病在床近十年,家中的担子全部落在体弱多病的老伴身上。由于长期看病费用较大,刘正喜家的核桃园只能交给别人看管,管理效果不好,因此生活来源基本只能靠国家的兜底保障。
为了改变他家这种状况,村里经讨论后,决定将他家的核桃园交由村核桃专业合作社管理。村里组织核桃技术培训,党员技术服务队就到他家果园进行技术管理;该翻地施肥的时候,村干部就用县农业局提供的旋耕机以及合作社的化肥,为他们家进行翻地施肥;核桃收获销售后,合作社就将销售款如数打到刘正喜的账户上,一分不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