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盖鸡舍 食品安全从“养鸡下蛋”源头抓起
时间:2019-10-14 11: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本报记者 矫 月 李立平
“几亿元投到戈壁滩,有人认为不会有回报,但对于养鸡来说,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更加适合,而且更加安全。”近日,晓鸣农牧创始人、董事长魏晓明向《证券日报》记者谈及在贺兰山下建养殖基地初衷时表示。目前,这家公司已发展到父母代蛋种鸡存栏量达210万套,年可向市场推广商品健母雏1.6亿羽的现代化养殖企业。
用好天然屏障
发展现代养殖业
近日,记者前往银川市晓鸣农牧旗下的闽宁智慧农业扶贫产业园,探访了这个戈壁上的生物安全养殖基地。虽然投入巨大,但巍峨高大的贺兰山能够有效抵御寒流,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蛋鸡养殖地理条件,同时构成了养殖生物安全的天然屏障,加之公司在生物安全结构上管理得当、运作良好,可以使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家禽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据了解,在国内蛋鸡行业中,晓鸣农牧率先通过了规模化养殖生物安全隔离区省级考核,保障了蛋鸡源头上的养殖安全。关键是从饲料安全开始,防止“病从口入”。
进入园区大门,记者按照要求穿上连体防护服,穿戴上帽子、口罩和鞋套,再经过封闭消毒室45秒的消毒后,进入饲料生产车间。
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里的机器各有分工,如色选机可以将从颜色角度判别饲料原料玉米的品质,用来剔除肉眼不可见的霉变玉米。再经过对辊式粉碎机,将玉米均匀分割成多瓣,使养殖鸡群能够吃到质地均匀,营养均衡的饲料。还有饲料熟化消毒设备,可以给初步混合好的饲料通过蒸汽加热蒸熟,使鸡群吃到蒸熟消毒的饲料,提高饲料的洁净、安全度的同时,有助于鸡群消化率的提升,有效减少养殖环境中的废气排放。”
在现场,记者看不到玉米运输的踪迹,对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称:“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洁净,各个机器之间都有管道连接,操作工人通过信息化系统,使玉米可以通过这些管道进行传输。而这些管道都是埋在地下的,地面上看不到玉米流转的痕迹。”
饲料厂的隔壁,是“产房式”孵化厂。记者同样套上一身防护装备并经过消毒措施后,进入厂区。据介绍,大规模孵化小鸡,不但要通过机器检测鸡蛋是否存在裂纹或暗斑、重量是否符合孵化要求,还要保证孵化设备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种指标随着孵化周龄而变化。记者看到,每两排孵化支架上都放置了大型风扇,用来调节孵化过程箱体里的温度,确保均衡。
据孵化厂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们会采买一些国际一流的设备,来优化小鸡的孵化过程,而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小鸡的孵化率和健康度也有明显提高。”
从“个体户”
到“现代化养殖场”
从创业至今,已有27载,魏晓明从一个人打理3000羽种鸡,发展到目前父母代蛋种鸡存栏量达210万套,年可生产1.6亿羽商品健母雏的公司,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我是1992年从宁夏大学农学院离职‘下海’的。也许我有一个不服输的性格吧,在当时体制下,学校里面管理刻板,我更喜欢自己创业。”魏晓明回忆道。
1992年前后,正是一些国外高产优质家禽品种进入到中国的时期,魏晓明介绍称:“当时,中国的鸡种大多为当地品种,属于单向的优势生产性能,如产肉性能、产蛋性能,与专业培育的国外品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此外,鸡的健康状况、抗病力、疫病的净化程度也有一定差距。”
仅靠在大学挣的工资,是不够创业的,魏晓明就发动亲戚朋友筹集资金,最终将宁夏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种鸡场租了下来。“1992年创业实际上就是个体户,也就是家庭农场。当时,种鸡场有3000多羽种鸡。”
“一开始都是我一个人干活,没有雇佣工人,不但主管饲料配方和采购,还干司机、销售员的工作。后面才请了几个工人,给他们配方做饲料,甚至培训工人点疫苗,做免疫的工作。”虽然身兼多职,但魏晓明干劲满满,“那时候,我承包的小农场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市场,只要有产品就能卖掉。当时年毛利能达到100%。”
赚到第一桶金之后,魏晓明不断投入再生产。小农场慢慢变为大农场,家庭农场模式变为企业模式。2000年,晓鸣农牧租赁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种禽厂,开始企业化运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