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蔬菜之乡和县的70年之变(2)
时间:2019-09-26 17: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为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和县农业部门积极帮助育苗企业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企业资金难题。保姆式服务催生蔬菜产业规模发展,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加快和县蔬菜工厂化育苗产业蓬勃兴起,截至今年上半年,和县新增规模工厂化育苗企业3家,年育苗能力达到了4亿株,是5年前的400倍。
和县不仅仅发展工厂化育苗,还大力发展种苗产业。长期以来,作为蔬菜大县的和县,一直立足于打造蔬菜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种子研发、种苗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推动蔬菜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旅:资源丰裕、迅速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和县文教卫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涌现。
发展成就:截至2018年底,和县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优秀乡镇、星级农家乐共计40个。近三年,和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多亿元。文化方面,和县不仅有演艺公司、庐剧团、歌舞团,还有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和公共图书馆。
近年来,和县文学艺术创作不断繁荣,不仅积极申创中国书法之乡,而且12首和县民歌入选《民歌新创作品选》。另外,新近创作出版了一批小说、小说集;县书协、县美协与县天门山书画研究会还多次联合举办“迎春书画展”,并编印作品集。
和县不断加大公共教育设施投入,投资并建设了和县图书馆、文化馆。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和县还相继建设24小时自助借还系统、24小时公益书吧和24小时城市书房等。
此外,和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制定和县文化产业发展扶持优惠配套政策,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加快重建文庙,修缮镇淮楼,推出筹划建设香泉特色小镇、乌江传奇小镇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和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不断提升旅游层次和带动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和县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已连续成功举办的11届和县蔬菜博览会、5届和县乡村旅游月和4届和县农业嘉年华,成为宣传推介和县旅游、扩大和县知名度的重要载体。
开放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
和县比邻南京江北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赋予和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多的施展拳脚的空间。
2018年3月31日,和县县委县政府做出重大决策,成立和县江北乌江新区发展建设指挥部,以“功能上做配角、产业上做配套”的全新姿态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截至目前,和县江北乌江新区共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22.65亿元,新区道路骨干网框架快速形成,为和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围绕江北乌江新区江湾新城、乌江新城、乌江镇区、乌江工业园等四大板块,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南京最美卫星城、诗画田园新城,强化与南京江北新区的对接交流,细化到每一条交通廊道、每一块集聚产业、每一处基础设施,做到与江北新区无缝对接、完美互融。
江北乌江新区成立一年多来,和县围绕乌江工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精细化工基地)两大载体,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着力打造构筑五大产业集群。
“江北乌江新区不是单一的工业集聚区,而是以‘功能上做配角、产业上做配套’,全力打造承接南京乃至长三角产业合作的示范区、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有声有色有味的生态旅游区。”乌江镇镇长、江北乌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永前表示,近年来,和县乌江新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速。
2017年12月6日,宁和城际一期已开通运营,这让在南京上班的和县乌江人开心不已。为进一步方便和县居民前往乌江和南京江北新区,和县于2018年11月开通了“和城—乌江”公交线路,极大拉近了两地距离,促进了宁和两地人流、物流、经济流,降低了居民出行成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