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蔬菜之乡和县的70年之变
时间:2019-09-26 17: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县这个千年古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人民生活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蔬菜之乡——和县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唱主角。
新中国成立前,和县经济社会极其落后,可谓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后,和县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经济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
回眸70年,和县工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泵阀、建材、化工、食品、机械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且高新技术企业唱起主角。截至目前,和县培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7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62个,建立的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另外,全县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3013件,授权发明专利426件。
谈及70年的和县工业变化,年逾古稀的原和县乡镇企业局局长丁宗金感慨万千。“和县工业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丁宗金介绍说,那时候和县上了一批新项目,在长江之畔的西梁山建有化肥厂、造纸厂、轮窑厂;并把原西埠水泵厂、石杨工业泵厂、县轧花机械配件厂合并成和县水泵总厂;把和县农业机械厂、和县东方红农具厂(和县阀门厂前身)合并为和县阀门总厂;成立工业局,后改为建委。全县大办轮窑厂,窑厂由先前2家发展到13家;盛家口麻油厂、金城米业、万谷米业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业如雨后春笋;和县台创园、张集等一批冷冻厂生产的冻菜销往日本及东南亚。
1984年,投资65万元的和县农药厂横空出世,这家不起眼的小厂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华丽变身为华星化工。八十年代末,华星化工销售收入达到1个亿,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它是安徽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也是和县一张响亮的名片,让和县人引以为豪。
过去和县工业发展重数量,而新时代和县发展工业却重质量。质量来源于科技创新,只有拥有自主创新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和县经开区,安徽禾臣新材料、欢颜机器人、三联泵业等“高精尖”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世人瞩目,其始终“笑傲江湖”得益于企业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拥有市场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产品。
安徽欢颜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其主体“机械臂”,看似笨重,可它轻巧运转,每六秒“小鸡啄米”般实现一整套上下料工序。这种工业机器人有个行业性“机器人抖”难题,即长时间工作后,机械臂会产生微小震荡。“为此,我们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欢颜机器人公司工程师储成兴介绍说,“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防抖技术、升降速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3mm-0.04mm,比头发丝还细。”
农业蔬菜产业一枝独秀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县农业发展缓慢,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据统计,1949年粮食产量仅39.2万吨,亩产45公斤。1978年,和县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4.2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13万吨,年产值23亿元,蔬菜种植面积比1978年有数据记载增长了84倍。
日前,记者走进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徽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前来订购辣椒苗的农户络绎不绝,自动化播种机正加紧生产,一排排新建的工厂化育苗温室已投入使用……“这是我第二次到这里订苗,省时又省力,价格还便宜。”尝到甜头的和县历阳镇大荣村菜农芮怀树一下子订购了10多亩地的辣椒苗。
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振兴了乡村经济,还成为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补贴,企业乐意,农民受益,短短几个月,我们就收到了1000多万株的菜苗订单。”安徽新源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化育苗更新了传统育苗方式,有效提升了蔬菜品质,“这要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过去的手工作坊育苗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菜苗品质差,活棵率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