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识品类不知品牌 中国茶产业发展亟待“品牌”破局
时间:2019-04-03 21: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 此时,明前茶正陆续上市,茶产业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热销季。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这些消费者随口就能叫出来的名茶如今已经在茶叶连锁店、茶叶经销商铺、商超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上架。然而,在走访一些终端销售市场时,记者发现:更多的消费者对茶叶品类的认知度远高于产品品牌,甚至可以说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一直以来,外界盛传的“有品类无品牌”的茶业怪象是否真如其言?中国茶产业“品牌”破局的关键又在哪里? 
 茶叶消费者普遍概念不清 品牌意识不强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茶叶的消费场景并不乏于大众的生活周边,一般的大型百货和超市都设有茶叶专柜,附近也有茶叶连锁商店。在大型超市中,更有茶叶公司入驻超市专柜。 
 但在随机采访中可以看到,消费者对茶叶品牌认知度不高,对茶叶品质的疑虑较多。在两家超市的采访过程中,共有七位消费者在茶叶区停留,其中,五位未购买,理由是“不知道品质好不好”“不了解茶”“看不到人来买”“没人介绍”“不能品尝”;有一位购买了产品,问其是否有熟知经常购买的茶品牌,其回答的是茶叶品类西湖龙井、铁观音,一般网络购买,无固定品牌;还有一位消费者的回复是网络购买,并不固定品牌,知晓的品牌提到吴裕泰和张一元。 
 多数同类同品的产品竞争影响企业的品牌发展。对比茶叶品牌连锁店和路边茶叶批发店的茶叶价格,可以看到两者相差并不多。比如,天福茗茶一罐产于越州区的二级明前龙井茶100克售价183元,折算大概1000元1斤,而在顺义区一家马连道茶叶批发商铺,称产于西湖的明前龙井茶要价也在1000元一斤。所不同的是,后者无商品等级和品牌。“明前碧螺春过几天才到,很多货都卖没了,就剩这些。”店铺经营者表示,产品很热销,主要卖给周边经销商和消费者。 
 从走访的情形来看,消费者在茶叶消费方面并没有清晰的品牌概念,消费的方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对此,国家一级评茶师、教授级高工沈红表示:“中国的茶叶品牌比较多,消费群体比较复杂,要打造全国的茶叶品牌确实很难。”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曾发布《茶叶品牌化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报告,数据显示,在品牌忠诚度方面,来自10座城市的1万名茶叶消费者当中,只有11%的人购买的茶明确来自同一家企业。 
 在随机行人采访中发现,更多的消费者混淆了茶叶品类和品牌,消费也多停留在礼品馈赠。对于茶业的高端产品,问及一些经常饮茶的消费者,他们都以茶业“水太深,自己不太了解,可能会谨慎考虑购买”来回复。 
 谈及茶行业在外界印象中“乱”的原因,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危赛明说:“茶产业的乱,体现在标价虚高,价格没有标准不透明,比如前些年普洱茶的炒作就是例子,这其中根本没有品牌的概念。同时,市场监管力度不够,7万家茶企中绝大部分茶企没有品牌,自产自销,电商销售不透明,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价格长在嘴巴上,这是茶产业的乱象。”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茶业市场总体存在的问题很多,利润乱象比较严重,比如很多小企业从茶叶产地直接入手,虚高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中间很多信息不透明,导致许多消费者对于茶叶选择都心存疑虑。品牌茶企在价格方面设定会有一定的规范和依据,但一些小散乱的企业就会浑水摸鱼,这需要行业的净化和规范。” 
 茶叶品牌集中度低 亟待市场培育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到191万吨,同比增幅为5.1%,市场内销额达到2661亿元;出口总量达36.5万吨,同比增长2.66%。国内市场是拉动中国茶叶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茶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集中度偏低。危赛明举例:“去年中茶营销额30亿元,如果整个中国茶叶市场以4000亿来计算,那么,中茶的市场占比不到1%。一个企业如果能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5%,影响力是非常显著的。茶产业如要发展到这一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而作为同样是传统食品饮料行业的中国白酒则发展迅猛,白酒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集中度居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茅台在高端白酒市场占据一半以上份额,达63.5%;五粮液紧随其后,市场占比为25.9%;国窖1573仅5.6%份额,其余品牌瓜分剩下的5%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