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两月新添1.5万头种猪,年末存栏量可增60万头(2)
时间:2019-09-21 20: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记者了解到,浙江已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个通过增加养殖量来保障生猪供给的计划。从全省来看,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这也是保障生猪供给的优势产能和核心竞争力。
请猪上楼 增养并非散乱污的回归
9月5日,丽水莲都区丽新乡的黄岭上村,意鑫牧业负责人陈小平,正在给从上海买来的550多头优质种猪,办“入住手续”。经过检疫消毒,生猪搬进新家,他特意录了视频发了朋友圈,还配上了文字:“大喜的日子”。
为了迎接这批种猪,陈小平前前后后忙了近半年,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将原来的湖羊养殖场改造成猪舍,用于种猪繁育,“这些种猪是未来产能的发动机”。
陈小平说,上千万元的投入,主要用在了提升环保设施和防疫设施上。在这个新改造的养猪场,记者看到猪舍分为两层,中间有网格状的楼板分隔。上层是生猪的生活区,下层则铺满了木屑等垫料。垫料里有发酵菌种,生猪的排泄物落在垫料上后,有搅拌机定时搅拌,发酵之后直接成了有机肥,“废水几乎可以做到零排放”。
这套“让猪上楼”的养殖模式,学名为“非接触发酵床养猪”,是陈小平在2015年的时候探索研究出来的。那年,正是浙江水环境整治全面推进的时候,许多散乱污养殖场被关停、拆除。
环保能力几乎决定了养殖场的生死。陈小平从一个养殖专家,变成了一个环保学者,经常在各地学习考察。“最早环保意识没那么强,各种方法尝试了很多,都不能达到排放标准。”陈小平说,最后在县里的帮助下,又尝试了这套新办法,解决了棘手的难题。
如今,在环保考验中生存下来的意鑫牧业,规模越做越大,这两年存栏量稳步上升,已经成为了当地知名的牧业企业。美国一家知名畜牧企业的负责人,参观完黄岭上村的这个养殖场后,赞叹不已,立即提出了与陈小平合作的意向。
上一轮整治,仅莲都区关停的大小养殖场就有400多家,环境明显改善。其中,腾退的绝大多数是百头以下的小养殖场。这些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环保设施,直排的猪粪甚至淤塞河道;防疫措施上也不规范,虽然生猪的绝对存栏量不算大,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污染治理‘对事不对猪’,环保标准不能松。”莲都区农业局局长叶庆武说,“新增的养殖量都是环保设施完善的规模化养殖。”
环保不能松,防疫要增强,这是浙江各地在新增养殖场时的普遍态度。一个新建的标准合规的万头猪场,产能抵得上数百家的散乱污猪场,但污染处理能力和防疫条件大大提升了。
“生猪增养不是散乱污养殖场的回归,而是科技含量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生猪养殖模式的探索和建立。”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
综合体
养殖场的新风向
“闻闻有没有味道。”在义乌市义亭镇的一处田野里,4幢6层楼的建筑耸立其间,附近还有两个5米多高的银色罐体。记者站在围墙外,深吸了两口气,没有闻到任何异味。
“罐子是生猪的尿液处理罐,楼房里住着1万多头种猪。”一旁义乌市华统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付开云自豪地说,这个占地数百亩的养殖场,里面只有20多个管理人员。
与安吉正新和莲都意鑫不同,这种“综合体”式的生猪养殖场,体量更庞大,数字化程度更高。饲料投喂、粪便处理基本都是流水线投放,生猪的食量、体温等各项身体指标,也有电子数据记录。“大数据能帮助筛选出最优质的种猪。”付开云说
这个猪场,投资达4亿元,生猪出栏量可达30万头。在人口稠密的义乌,如此大体量的生猪养殖场,让人难以想象。
“废气经过处理,可以做到基本无味;废水预处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零外排。”公司总裁朱俭军核算了一下这个猪场的建造成本,土地占了四成,养殖设备、环保设施各占了三成,“资金投入不亚于造一个星级酒店。”
如今在浙江,生猪养殖不再是低门槛的传统养殖模式,而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香港:活鲍鱼样本检出兽药氯霉素
- 下一篇:贵州省雷山县市场监管局确保特殊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