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
时间:2019-09-21 15: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一组数据让人振奋: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07.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280.0倍,年均增长8.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21.7亿元,增长138.8倍,年均增长7.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北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产品品质结构显著提升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经过70年的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调整,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和经营的一体化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调整步伐加快,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林牧渔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改善。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规模壮大、档次提升,2018年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4.1%。其中,种植业结构内部调整明显,经济作物面积增加,蔬菜、食用菌、瓜果、中草药、花卉等高效农作物得到积极发展。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5.5%、14.5%调整为2018年的79.8%和20.2%。2018年,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面积298万亩,新增“双高”大豆26.2万亩,发展高油酸花生20万亩。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由1986年的13.6%上升到2018年的30.9%。
农产品品质结构显著提升。更加注重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认证和品质开发,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高端、绿色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229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449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认证产品数量达到1385个。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县域为单元,以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不断强化,“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初见成效,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品牌农产品达到6.5万个。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进入9月,秦皇岛市昌黎县十里铺乡条子峪村葡萄沟景区的佳鑫农家院热闹了起来。游客们一边吃着农家饭,一边品尝老板娘秦桂秀从自家庭院摘下来的葡萄,并纷纷掏钱购买。
近年来,昌黎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4661万元,对包括十里铺乡条子峪村在内的18个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的标准进行打造,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县域发展规划,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前,河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新型经营活动蓬勃发展,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涌现。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注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1.7万家、3.4万家。35家合作社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300强,占参评总数的11.7%。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2018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737.4亿元,比1998年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2.9%。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9%,比1998年提高37.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2018年全省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2552个,比1998年增加1970个;实现营业收入3885.3亿元,比1998年增长15.2倍,年均增长14.9%。
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前,河北设施农业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从中小型冷棚到高端温室大棚,从设施蔬菜到设施水果,全省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主要蔬菜的全年供给和水果的错季供应,在应对不利气候、发展特色种植、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