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2)
时间:2019-09-03 14: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江西是全国生猪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生猪净调出量力争每年达到1000万头以上。一是加快生猪复产增养。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加强复产增养技术指导,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增加生猪存栏规模。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生猪屠宰加工作为优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每个生猪大县至少建成1个年屠宰能力30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基本建立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体系。三是加强动物疫情防控。持续抓好监测排查、调运监管、消毒灭源、泔水管控、应急处置等关键防控措施,构建非洲猪瘟防控长效机制。以奖代补建设畜禽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乡镇清洗消毒点和养殖场出猪台等生物安全设施。在定点屠宰企业足额配备官方兽医。鼓励发展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推行第三方检测。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和省级配套政策措施,对种猪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符合条件的规模养猪场户给予短期贷款贴息补助,对省级发证种猪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猪场新增能繁母猪给予适当奖励性补贴。完善生猪保险政策,适当提高保费保额。对新建、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优先安排养殖用地。依法依规科学备核禁养区。
山东:努力稳产增产
山东省政府提出,力争今年生猪核心产能保持稳定,净调出280万头;2020年,产能恢复加快,净调出320万头;2022年,净调出420万头。在工作措施上,做到“四强化”。强化疫情防控。进一步加强养殖、调运、屠宰、加工、经营等各环节监管。加大专家巡回指导频次,总结推广防控实用技术,推动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政策扶持。用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资金,综合运用补贴、金融、保险、用地等手段,支持省级生猪调出大县开展养殖设施改造提升、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对生猪调出大县、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的,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支持。依法依规核定禁养区,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上限。将规模养殖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强化供应保障。围绕关键节点,加大冻肉储备投放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行为。落实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强化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加快村级动物防疫员改革,高质量推进无疫省建设,全力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和有关津贴,构建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相互协调、运行顺畅的体制机制。
河南:巩固外调生猪第一大省地位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2019-2022年每年外调生猪保持在1700万头以上,研究制定了具体支持措施。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突出解决“不敢养”的问题。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严格落实“五控一隔离”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区域性洗消中心和养殖场洗消中心建设;强化基层防疫员队伍建设,夯实疫病防控基础。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突出解决“不想养”的问题。统筹使用3亿元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重点支持“两场”完善基础设施和防疫条件;实施65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大力发展清洁养殖;落实“两场”贷款贴息政策,对154家养猪企业给予1.1亿元的贴息补助。省财政还将安排1.7亿元资金,支持非畜牧大县生猪标准化建设。将农村整理出的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养殖企业设施用地。加强金融保险服务,突出解决“没钱养”的问题。发挥融资担保平台作用,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重点解决好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问题。积极推广“四体一保”金融保险新模式,有效破解融资担保瓶颈。在上半年已经开展生猪保险2846万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猪保险覆盖面。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解决“怎么养”的问题。引导小散户“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合作社、进入循环”。积极引入省外龙头企业,力争经过两年努力,新增产能800万头。加快牧原公司省内10个养猪基地建设,年内新增产能240万头。
湖北:巩固生猪外调增加势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