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时间:2019-09-03 14: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编者按: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形势,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的重点措施。8月30日,胡春华副总理出席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会上,北京、江苏等10省(市)落实省负总责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现摘要如下。
北京:加快建设京内京外两个基地
优化京内产业布局,建立猪肉应急保障供应体系。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建设京内“935”生猪产业区,2022年达到年供商品猪89万头,实现10%的猪肉市域供给率。市政府将拨付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的新建、扩建规模猪场,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粪污治理、农机购置、强制免疫等方面给予补贴。建立外埠基地制度,稳定生猪产品供销关系。引导首农食品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周边省市建设60家自控外埠基地。确保年供商品猪570万头,实现猪肉区域可控供给率64%的目标。引导市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及超市连锁企业与外埠50家基地签订生猪产品供应合同,实现契约化、常态化供应,年供商品猪230万头,供给率达26%以上。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供应体系长效运行。主动加强与主产区的对接,共同推进养殖、屠宰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在完成供京任务的同时,实现当地税收和农民“双增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主产区政府部门,举办生猪产品进京产销对接活动。
江苏:猪肉自给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江苏省政府提出,到2022年,生猪饲养量新增600万头以上,猪肉自给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达到70%以上。近期,省政府明确“保种猪稳基础、保规模稳供应、保安全提能力”工作要求,省财政安排2.61亿元用于猪种质资源保护和规模猪场购买种猪补贴,扶持养殖重点县和规模猪场完善防疫设施等;对种猪场和规模猪场给予短期贷款贴息支持,并减免担保费用;将39种畜牧生产设备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畴。因地制宜推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扬州市正在建设5个永久性生猪养殖基地,将新增产能100万头。响水县统一规划建设28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养猪业,一批大型生猪养殖项目在苏北、苏中主产区落地发展,将新增产能近1000万头。苏州市计划在7个区、市各建设1家万头以上猪场及一批生态循环型千头猪场,产能增加30万头。探索构建生猪保供长效机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土地进行优化配置,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保证符合规划、生态循环型猪场发展用地需求。引导主销区与主产区主动对接,通过对产区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资金,建立主产区养猪有实惠、主销区吃肉有保障格局。
广东:严格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
广东常年生猪出栏量约3700万头,每年需调入生猪约1500万头。省委、省政府围绕稳生产保供给,明确了五方面措施。一是严格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修订《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18-2020年)》,明确各地市最低生猪出栏量,确保全省生猪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二是制定实施稳产保供“猪十条”。提出了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生猪产业用地、规范禁养区管理、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和屠宰厂建设、健全猪肉供应保障机制等政策措施。三是加大力度扶持生猪生产。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实施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安排8000万元支持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安排1亿元支持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标准化改造,实行省级现代化“美丽牧场”创建奖补。四是建立生猪产销对接机制。牵头推进中南区分区防控,促进产区与销区、规模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产销衔接。广州、深圳、东莞等销区主动对接省内外产区,通过异地建设生产基地、签订购销协议等形式,建立稳定供销联系。五是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文件,围绕推进小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型、传统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点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建立健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江西:生猪净调出量力争每年达到1000万头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