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上游,新希望乳业是否找对了路?
时间:2019-09-02 14:1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8月28日,新希望乳业交出了上市半年优异的“期中试卷”,复盘新希望乳业上市以来的投资路径,不管是入股现代牧业,布局上游;还是收购澳牛,拓展下游,都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正凭借勃勃的野心和不容小觑的实力下一盘“上下通吃”的大棋。 其实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低温奶业,奶源再次得到高度重视,近两年,为进一步强化对上游原奶的控制力,乳企巨头纷纷开始布局上游:不管是蒙牛接盘中国圣牧并增持现代牧业,还是伊利控制的优然牧业收购赛科星,都能看出奶业巨头把控优质奶源、渗透低温奶的决心。 而作为主打低温的区域乳企代表,新希望乳业此次以7.09亿元认购现代牧业约5.95亿股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颇大大手笔不禁让人疑问:新希望乳业此次联手上游只为获得奶源这么简单?刚刚扭亏为盈的现代牧业是否真的值得投资?布局上游,新希望乳业这次是否找对了路?
战略布局:加码低温,互利共赢 除了稳定奶源,新希望乳业布局上游的出发点呈现多元化,但本质始终是坚守“鲜战略”的长远部署。 当前,中国乳业转型,国家出台低温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与此同时,我国低温奶与常温奶的消费比例3:7与欧美发达国家6:4的比例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冷链物流的不断完善,我国低温奶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大。巨大的市场和较高的增速使得蒙牛、伊利等奶业巨头纷纷加大布局低温奶市场。但是低温奶不仅需要工艺、冷链跟上,对奶源和奶源半径也有很高要求。 新希望乳业在成立初期就聚焦低温奶产品,以“鲜战略”为发展纲领,将牧场、工厂和销售终端都设置在距离城市150公里的“鲜半径”之内。随着各大乳企打响低温争夺战,新希望乳业作为主打低温的区域乳企,更是需要利用产业链优势加码低温奶产品,并转型高端方向,那么优质并且具有一定分布性的奶源基础便成为“加码利器”。 现代牧业作为中国最大的畜牧营运商及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商,在全国拥有26个万头乳牛牧场,拥有超过23万头乳牛,每年产奶量超过127万吨。其牧场分布于中国多个策略性地点,临近下游乳制品加工厂及饲料供应来源地。现代牧业首创“种养加一体化、零距离2小时”生产模式,更成为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一体化生产模式并通过SGS认证的企业。 入股现代牧业后,新希望乳业从现代牧业方得到的供奶量占现代牧业总奶量的比例将接近新希望乳业的持股比例,新希望乳业与其的合作奶量将实现翻倍增长。稳定优质的奶源供应增强了新希望乳业在业务规模扩大和产品升级需求下可控奶源比例不断增长的优势,战略性的牧场位置更是加速了新希望乳业“鲜战略”的全国化布局。 此次强强联合除了帮助新希望乳业布局奶业全产业链条、加码“鲜战略”外,对深耕上游的现代牧业来说也是一举多得:通过股权融资去杠杆,所募资金一半用于新建牧场及增产扩群,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化水平;新增大客户合作伙伴,增加原奶的销售保障;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将助其转型更偏“消费端”的柔性化生产;深耕下游的新希望乳业也将为现代牧业的市场运营带来新的血液……上下游协同联动,从业务合作到资本合作,深度借鉴学习,满足双方战略合作,助力行业发展,这可谓是一次实现上下游联动双赢的战略举措。 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有效协同 虽然从2018年开始,国际奶价逐渐恢复,大包粉对生鲜乳的替代和挤压效应减弱,国内生鲜乳面临的竞争环境较之前变好,但国内饲料、人工及土地等各项成本均稳中有升,奶价的底部支撑日渐坚挺,原奶总成本自2009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加之14年至18年国内奶牛存栏连续五年下降,实际存栏仅剩800万头,已处于低点,所以长期来看,国内奶价将呈稳中看涨趋势。要想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获取成本优势,长期稳定的牧业合作成为各大乳企的关键资源。 2008年后,质量安全开始倒逼牧业上游规模化,规模化牧场养殖不仅保证了奶源品质,也大幅提升了养殖科技化水平和奶牛单产。但我国牧业现状是25家大中型牧场中存栏数在5万以上的牧场仅有九家,且大部分牧场已被大型乳企控制,规模化的牧场成为行业稀缺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