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四位院士展望我国食业未来发展 食品科技将向“领跑”转变(2)

  长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的吴清平院指出,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风险不明,导致许多重大隐患未及时发现;缺乏共性关键技术保障体系,造成重大事故不断;重点行业亟待建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工艺。

 

  在吴清平看来,食源性致病菌的科学大数据库的构建,是目前产业面临的一个痛点,同时也是研究热点。

 

  谈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与控制新技术,吴清平表示,目前,已探明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规律、风险水平,并初步建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识别数据库。这为国家食品微生物安全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建立起我国最大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资源库,保藏菌种30000株以上。

 

  谈及我国未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控工作展望,吴清平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是优化和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数据库;二是挖掘基于全基因组和代谢组技术的新检测靶点;三是加快研发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四是研究基于信号通路阻断的高效防控技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先入为主,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参与研发上述相关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共同努力。”吴清平如是说。

 

  陈坚:我国食品科技由‘跟跑、伴跑、领跑’向‘领跑’转变

 

  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陈坚院士在作“食品科技:从2020到2035”的报告中梳理了我国食品科技路线,展望了我国食业的美好未来。陈坚表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中,农业领域特别设立了两个专题,即农业与农村、食品。其中,200多名食品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包括食品加工制造、食品营养健康、食品生物工程、智能装备等在内的9个战略研究子专题。

 

  谈及食品发展的战略趋向,陈坚总结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绿色高效加工助推食品制造转型升级;二是精准营养与个性化健康食品制造成为战略高地;三是合成生物学成为食品生物工程新动向;四是食品装备制造进入智能智慧阶段;五是非靶向识别与主动保障成为食品安全新标向;六是新资源挖掘与开发成为食品制造新途径;七是智慧包装与绿色智能物流成为包装物流科技前沿;八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食品科技颠覆性创新。

 

  在未来食品技术方面,陈坚谈到,基于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保障的科学判断,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能源危机等带来的动物灾难、环境污染、饮食需求、健康风险等必将导致的挑战,必须寻找解决全球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食品方便和美味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陈坚认为,以细胞工厂为代表的肉、奶、油等微生物制造将替代大宗食品传统供给方式;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和工业机器人将颠覆食品的加工制造模式;以烹饪过程食物指纹谱和定向加工为代表的智慧化系统,将改变现有的食物烹饪方式;以基因特征检测、健康调控和评估为代表的个性化食品加工将主导发展格式。

 

  “我国食品科技的总体水平由‘跟跑、伴跑、领跑’三跑并存向‘领跑’转变。新时代食品科技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高科技。”陈坚说,必须加强人造食品、智能制造等食品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技术的开发,并力争率先实现产业化,抢占世界食品科技前沿和食品产业高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