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四位院士展望我国食业未来发展 食品科技将向“领跑”转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6日讯 8月22—23日,由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上,庞国芳、孙宝国、吴清平、陈坚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各自研究领域畅想我国食品行业未来发展。

 

  庞国芳院士:农残检测技术要实现信息化

 

  “加大对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污染的治理力度,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在会上呼吁。

 

  庞国芳在作“信息化引领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的报告时直接抛出了“农残检测技术如何创新发展?”的命题。

 

  他认为,“随着21世纪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信息化的三大挑战:一是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信息化?二是农药残留大数据报告如何实现智能化?三是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视频化?”

 

  “任何技术的创新,都要先有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3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庞国芳谈到,基础理论研究催生三项创新技术。第一项创新技术解决了“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信息化?”的问题,即研发了农药残留信息化检测新技术。第二项创新技术则解决了“农药残留大数据报告生成如何实现智能化?”的问题,即研发了高分辨质谱(HRMS)+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技术。第三项新技术,解决了“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可视化?”的问题,即研发高分辨质谱+互联网+GIS三元融合技术解决农药残留风险溯源。

 

  庞国芳对当前我国农药残留治理提出了5项对策建议。

 

  一是我国农药残留监控技术急需更新换代,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三是建议加强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使这些与民众健康相关的重要标准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肩”;四是建议创建“国家农药残留监控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为全面治理农药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建议国家将这项研究的“产品”——各类农药残留报告纳入各级政府购买计划,使之尽快在全国各省市转化成生产力,在我国农药残留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发挥重大作用。

 

  孙宝国院士:多学科交融 促食业颠覆性创新

 

  “我国食品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食品时代已经来临,以‘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龙头、大集群、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日渐显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作“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时提出的观点。

 

  孙宝国指出,加快实现食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迈进,成为当代食品人的首要任务。他从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智能装备、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储藏包装物流和食品前沿交叉等7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食品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创新驱动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食品产业原始创新成为研究热点;全链条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正成为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工业4.0&智能制造助力食品智能装备创新。

 

  “食品是高技术产业,食品界要学会凝练食品高新技术。”孙宝国强调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都与食品产业紧密关联: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例如,白酒的酒体设计也正在从人工勾调向人工智能设计的目标进发。

 

  对于食品学科如何实现革命性创新,孙宝国院士认为,“一定要走出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吴清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控是食安重大需求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控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作“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应用”的报告时呼吁。

 

  吴清平指出,微生物危害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占食源性疾病50%以上。数据显示,每年因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腐败变质,约占食品产值的10%,损失巨大。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